钢铁汽车产量超美,高端芯片仍在突破,赶美目标还需时间

当然能啊,毕竟我都能用AI写稿,你还担心人类赶不上美国?别天真了兄弟,咱可不是靠着拍脑袋定目标的民族,咱是靠着数着小目标一路吼过来的。只是,有些小目标,好像嘴上说着说着,就成了全员集体的心理按摩——有点像你二十年前说“我三十岁前一定要买房、结婚、财富自由”,结果三十岁后,你连房贷的首付还在众筹,婚更不用说,前任连块钱都没借给你。

1956年,全国人民还沉醉在“一穷二白有什么,老子人多!人多好办事!”的盛大集体狂欢里。那场中共八大预备会议,不亚于一场激情澎湃的线下粉丝见面会。毛主席抛下狠话:“美国才一亿多人口,我六亿多,一只手指头都能碾死他,算下来,平均每人贡献点感人肺腑的GDP,咱也能让资本主义哆嗦。”

听得李富春同志都激动到语无伦次:“赶美国,一百年都用不着!”要知道,那时中国的钢产量,被美国甩得像甩锅一样干净利落。人家几十万吨起跳,我们自己靠441万勉强撑台面。汽车?美国人的车多得比你见过的自行车还膈应人。

新中国要翻身,不能光靠“人口红利”,还得靠时不时制造点“信仰红利”。历史都学过,“被欺负了100年”这个理由好用到家了——远点有落后就要挨打,近点有你丢了人就丢了国的面。要让世界看得起你,肯定得找点硬家伙,最好是“美帝也只能在梦里拥有”的那种。于是大家一边撸袖子大干快上,一边喊着“两弹一星”,连国民经济要崩了都忍着不上医院,“新中国就得有这股狠劲儿”。

那年代啊,全国人民像挂了定时闹钟,每响一次“五年计划”,就喊一次“超英赶美!”仿佛五年一到榜单就自动更新——“2020年赶上美国?”“还没,等下一个五年。”“2025年总该差不多了吧?”“不急,后面还有几个五年计划准备着。”

你说中国人心大吗?心大是真心大。开篇就告诉你:“等赶上那天,咱们才能痛快喘口气!”但仔细一琢磨,这囫囵话的意思,谁都能含糊带过。你是说钢铁?还是GDP?是粮食,还是生活方式?还是说,到底哪天饭桌上能从“美国牛排”换成“咱家自制牛魔王大排”?

如今2024年,距离当年“七十五年之约”只剩六年。先喜后忧:

喜的是,钢铁产量全宇宙第一,轻松碾压美国人。十亿吨,中国人在建房子这事上,屁股不仅坐得实,还能坐断地板。汽车产量全球第一,每年三千多万台,新能源甩美国十几条街,要不是限号限购,国产皮卡怕是都开上下水道了。高铁、5G也成了出口名片,连地球村的西洋人都开始琢磨“中国速度”是不是掺了灵魂。

钢铁汽车产量超美,高端芯片仍在突破,赶美目标还需时间-有驾

忧的是,有些地方总感觉不太对。科技的领头羊,还拿着别人的草料在吃。高端芯片,细思极恐:你以为是国产,其实“芯”还是老美的;工业软件,就像你女友对你说的“我很爱你”,听着感动,背后数据都在微软和甲骨文家服务器里。你还敢说“国产”?顶多算国产包装罢了。

再说产业规则——这就更像玩猴的一样。轮到你上场,你以为自己是表演的主角,其实别人还在后台遥控。我们制造叫一绝,卖货一流,但分蛋糕的刀法,不一定轮到你上桌。

撸到2030年,也就是“十五五”最后一棒。你以为届时能兑现“七十五年承诺”?也不是不可能,毕竟指定那个目标的时候,谁都知道“赶上美国”是个带弹性的main quest——像你小时候写的“长大以后当科学家”,到头了你成了网约车司机,也可以自豪地说:“我是新型社会的科学实践者,天天用高科技打工。”

钢铁汽车产量超美,高端芯片仍在突破,赶美目标还需时间-有驾

有人说产值已经超美了,这是不是就算赶超了?那美国人得多想不开,非得和全球最大人口国比GDP,找刺激呢?世界多元化发展,别老拿美国当对手。赶英超美这事,更多时候像是心理按摩,把国民躁动的心按得服服贴贴:你看咱们房价压不住,但高铁开得快啊;你看我们996卷得狠,那(假)新能源比亚迪都要开进硅谷了;你看芯片是真挺悬,但PPT做得比苹果还快。

讲真,这些年的中国变化放在历史进程上,绝对是开了挂的速度。两弹一星造出来了,嫦娥都遛弯去了,连三体人都可能敲我们的门。但你从总量到人均,从产值到原创科技,和美国差得还是那“最后一公里”。人家闹金融危机,一顿放水又生龙活虎;咱老百姓一息肉疼,全社会都得众筹医疗费。社会安全网、制度创新、法治体系——表面看差距不大,细节里都是知识点。

钢铁汽车产量超美,高端芯片仍在突破,赶美目标还需时间-有驾

那为什么“赶超梦”还这么香?是因为,全民族都要有个能凝聚注意力的精神支点。你说NBA全明星有乔丹,我们就要有姚明;你说特斯拉火,我们就疯狂卷新能源汽车。国家目标就像集体许愿池,哪怕没实现,喊喊其实也不丢脸:“精神上我们已经实现了赶超,全世界都在抄我们作业!”

但说归说,回归现实,如果你的“超越”只是“变态大号”的量变,而不是“内核进化”的质变,大概率还得“每五年再许个愿”,就跟年会许愿一样,过完年大部分都还在原地。

真正的“赶美”,估计得等你我都退休,才好意思跟孙子讲段子:“爷爷的爷爷他当年喊过‘超过美利坚’,当年谁也没信,谁信谁是沈腾。”孙子反问:“那您呢,您信吗?”“爷爷信,但一想到美国队长的盾牌是振金做的,咱心里就发虚。”

最后,问题来了:你相信2030年的中国,能兑现“七十五年之约”吗?

老实说,我信一半。另一半,等高端芯片和工业软件打通任督二脉后再说吧。要不,先许个2035、2040年小目标,反正咱又不差五年、十年。

毕竟只要路一直在,啃着烧饼追美利坚,也是正宗中华主旋律。

万一哪年真赶上了呢?那时候咱们再开香槟也不迟——就是香槟要是涨价了,咱们喝二锅头,也能表达“超英赶美”的快乐。

反正,最香的不还是段子:

外行看“赶英超美”,内行看“年度KPI”。

哪怕不能真的“超美”,咱也可以吹牛到永远。至于啥时候能赶上,那就像《让子弹飞》里说的:“让梦想先飞一会儿呗!”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