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部分的车,都是匍匐向前的

现在大部分的车的姿态,好像都是前高后低的。夸张点的,像出击前的豹子。普通点的,也有一点点往前冲的感觉。

为什么?不是应该尽量“水平”才符合人类对“平衡”的直觉吗?

为什么,大部分的车,都是匍匐向前的-有驾

是因为像铁轨的宽度那样,历史的惯性太大,大到根本停不下来?还是因为这是一种工程相对较优解?还是都有?都没有?

为什么,大部分的车,都是匍匐向前的-有驾

【先说历史】

汽车最早是从马车“变”出来的。那时候根本谈不上什么姿态,马在哪,车头就在哪。甚至没有悬架概念,全靠车轮和车轴直接硬抗地面。

等到内燃机真正主导造车,结构慢慢稳定下来。那时的主流是:“后驱 + 非承载式车身”

这种结构下,后轮承担动力输出,还负责负重,悬架通常是板簧或重型弹簧,为了承载性而往往设得更高。整个车像是前面领路、后面扛包,后高是天然结果,就像“挑着大箩筐”的农用三轮。

为什么,大部分的车,都是匍匐向前的-有驾

1980年代之后,前驱结构开始大范围普及。前置前驱,发动机和变速箱都压在车头,为了空间压缩和工艺标准化,前轴变得很重。

看似,车头压低是一种被动的牵连反应

也不全是,俯冲姿态也有不少好处。

首先,驾驶视野是第一受益者。前低有利于扩大前方下视角,在城市中变得更安全、更容易操控。

然后操控与动力性前轴重量刚好压在驱动轮转向轮,提升抓地力。

空气动力学稍微前低后高的车身,可以让迎风面积更小,同时让气流更容易从车底后部“抽走”,形成更稳定的下压力,有助于减少风阻。特别是对于高速工况下的燃油经济性提升,有实打实的帮助。

为什么,大部分的车,都是匍匐向前的-有驾

而“后高”可以带来更大的尾厢空间,也为悬架行程提供余量。然后俯冲姿态,好像也挺好看的。

所以,就固化下来了?

有没有哪台车的姿态,让你觉得“特别顺眼”或“特别奇怪”?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一下。

#图文打卡计划#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

热门推荐

黑SUV司机穿中联重科衫后续:中联重科公告,喜提拘留四天
快嘴猫头鹰
为什么你的车总有小毛病?可能是这10个用车习惯害的!
甜美虔诚
迈腾降价超给力,4990mm车长,矩阵大灯+14音响超赞
车人口较
理想i8对比L8:环抱式座舱能否颠覆传统豪华体验?
精灵小华
01:09
24款 四驱荣放 有 磨合期吗?
疯狂的车友们_AI分身
宝来和起亚K3哪个车更胜一筹?开个6-8年,区别就很明显
浩海星光
00:51
华为真不是造车的主儿,可人家赚钱的本事谁也比不了!一辆50万的问界M9,华为能分走5万块,技术授权费加上销售分成,收得那叫一个爽快。赛力斯呢?埋头苦干造车,结果倒像是给华为打工的高级代工厂。可你别说,赛力斯今年上半年硬是赚了快30个亿,利润直接翻倍,咋回事儿啊这是?我跟你讲,赛力斯这成绩单背后,全靠华为这棵大树撑着。张老板那句终于被认可了,听着就让人心酸。当初资本压根不看好,谁能想到搭上华为这条线,问界M9愣是卖出20万辆,直接拿下50万价位的销冠宝座!还有M8,新车上市才仨月,订单就狂揽4万台,均价还冲到40.9万,高端市场硬是被撕开一道口子。这数据可不是我瞎编的,来自公开财报和行业统计,准得很(数据来源:企业半年报及汽车行业协会统计)。不过话说回来,赛力斯这波风光,隐患也不少。三电系统和智驾技术,自主率连30%都不到,核心玩意儿全攥在华为手里。新车宣传咋弄?得看华为脸色行事。你说这事儿搁谁身上不慌?现在资本市场认利润,觉得赛力斯是块金子,可万一哪天华为再多捧几个亲儿子,赛力斯还能不能稳坐牌桌,真不好说呀。再聊聊华为这边,人家压根不造车,可赚钱路子门清。技术授权、软件支持、销售渠道一
狐狸
01:40
etc卡片折断了还能用吗
汽车头rap
宝骏2026款云海豁出去了,置换一口价9.98万起杀疯市场!
米粒爱汽车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