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特斯拉,究竟在玩儿什么套路?
好端端的“高端玩家”,怎么就突然走起了“性价比”路线,甚至还玩起了“降维打击”?
这波操作,着实是让人有点看不懂。
你有没有觉得,当一个品牌长期以来给人的印象是“不差钱”、“不屑于玩价格战”的时候,它突然大幅降价,甚至“砍配置”,这本身就是一种“信号”?
10月初,特斯拉在北美市场推出了两款“瘦身版”的Model Y和Model 3。
价格嘛,直接来了个“大跳水”,比之前便宜了5000到5500美元,折合人民币,大概是28.4万和26.3万起。
这价格,确实够吸引人。
可这“诱惑”背后,是实打实的“代价”。
什么代价?
就是配置的“大挪移”。
车头那贯穿式的灯带,那是特斯拉的“颜值担当”,现在没了。
以前能电动调节的后视镜,现在?
嘿,得伸手出去,“一点一点”地掰,这体验,就像回到了上个世纪。
车窗玻璃也从那隔音效果极佳的双层夹胶,换成了普通的。
座椅?
别想了,电动调节也给你“优化”掉了。
一数,好家伙,20多项配置,全被“瘦身”了。
汽车圈儿管这叫“depop”,简单说,就是把那些“锦上添花”的东西全拆了,保证核心功能没问题,然后快速推出低价车型。
这波“降维打击”的速度,也是够快。
没过几天,10月10号,这些“瘦身版”的Model Y就登陆了挪威、德国等欧洲国家,价格比当地最便宜的原版车型还低个5000欧元,据说年底就能提车。
这效率,简直是“闪电侠”附体。
然而,市场这玩意儿,有时候就是这么“不按常理出牌”。
消息一出来,特斯拉的股价应声下跌4%,市值蒸发了650亿美元,这可是4600亿人民币啊!
老话说得好,“欲速则不达”。
特斯拉这步棋,说实话,有点“拔苗助长”的嫌疑。
它想靠低价冲销量,可它似乎忘了自己多年来塑造的品牌形象。
大家当初为啥选择特斯拉?
不就是看中了它那股子“科技范儿”,那份“未来感”,还有那份“舒适便捷”吗?
现在连个电动后视镜都省了,你说老车主心里怎么想?
会不会觉得自己的爱车“掉价”了?
新来的消费者呢?
会不会犹豫:这还是我当初心心念念的那个“未来之车”吗?
国外已经有车主在网上怨声载道了:“花二十多万买辆车,调个后视镜还得伸手出去掰,这体验,真是太不方便了。”
这不就是“画蛇添足”吗?
然而,咱们中国市场这块儿,特斯拉似乎“更懂行”。
跟北美、欧洲的“减配降价”不同,国内这波操作就顺眼多了。
今年8月19号,它推出了Model Y L,一款六座的SUV。
车身加长了179毫米,轴距也跟着跑了150毫米,坐六个人,那是相当的“舒坦”!
起售价33.9万。
结果呢?
9月份,特斯拉中国销量直接飙升到7.1万辆,创下了今年的月度新高!
现在官网显示,这车得排到11月才能提。
这说明了什么?
咱们中国消费者,根本不吃“减配降价”那套!
反倒更青睐“加配不加价太多”的车。
毕竟,咱们买家用车的,要么图个空间大,要么图个配置实用,谁愿意花大价钱,买个“缩水版”?
“买椠而归”的道理,特斯拉似乎还没完全参透。
但特斯拉这心里,似乎还是没底。
有消息称,它在中国还在悄悄推进两款减配车项目,代号E41、D50,就是现款Model Y和Model 3的“瘦身版”,现在已经跑在测试路上了,估计明年年中就能投产。
这脑回路,真是让人捉摸不透。
更让人不解的是,它似乎还想重启去年那个被叫停的NV91项目。
那个项目,就是马斯克之前吹嘘的“2.5万美元(约17万多人民币)低价车”。
这项目原本计划2025年8月量产,结果去年2月就“胎死腹中”了。
原因很简单:中国低价电动车市场太卷了!
比亚迪等一众本土品牌,早就把价格压得死死的,特斯拉怕打不过。
这么看来,特斯拉在中国的策略,简直是“左右摇摆”。
一边想靠Model Y L这种“加配不加价”的车,守住自己的“高端人设”,一边又怕错过低价市场的销量,所以又琢磨着推出“减配车”。
可问题是,去年让它放弃低价项目的那个“对手太强”的问题,现在解决了吗?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特斯拉的“活水”究竟在哪里?
要是真推出低价减配车,能不能打过比亚迪先不说,说不定还会让那些花了钱买了“高端版”的用户觉得“亏了”,心里不平衡,反而砸了自己的牌子。
这可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啊!
这波操作,走得是真让人捏把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