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巨头“反水”电动车?老燃油车的命还长着呢
那天在小区楼下碰见老王,他正擦着自家那辆十几年的德系轿车,嘴里嘟囔:“这年头,电动车都快成大势了,可你看宝马、奥迪这些洋品牌,又开始鼓捣起内燃机来了。”我一听,这事儿还真不是他一个人琢磨。最近,不少车友群里也在议论,说什么“外资大厂又不死心,准备让汽油机再战十年”。乍一听像是段子,其实背后有点门道。
说起来,前几年新能源风头正劲的时候,大伙儿都觉得以后马路上全是安静溜达的电动小钢炮。记得2021年那会儿,有个奔驰销售跟我吹牛,说他们2030年前主力市场就只卖纯电动了,让我赶紧趁早入手最后一批油车,还说以后修配件都难找。我当时半信半疑,现在倒好,人家自己先改口了。今年2月,那边开大会直接宣布:原定2025年纯电销量要占到一半,现在往后拖;而且未来十年还继续更新内燃机车型。这变脸速度,比隔壁张师傅换火花塞还快。
奥迪其实也差不多。本来定的是2026之后就彻底不开发新汽油发动机,然后慢慢停售。结果今年又冒出来消息,说要推新款内燃和插混系列,“灵活点,看市场怎么走再说”。这话听着耳熟吧?小时候老师布置作业,我总想着明天看看情况交不交。
宝马更直接。他们发动机部门的大领导公开讲:“咱根基还是汽油柴油,这玩意儿能给公司带稳定现金流。”有意思的是,我去年送朋友去4S店保养,一位技师悄悄跟我们唠嗑,说其实好多国外厂家的维修培训课,都没把纯电放在最前面。“你别看宣传得热闹,要挣钱还是靠老本行。”
为啥突然转向?有时候想想,也挺现实。一方面,中国、欧洲这些地方政策确实推新能源,但买单的人未必全都是铁杆粉丝。有次跑长途高速服务区充桩排队,我身后一哥们吐槽:“现在买台二手BBA(指豪华品牌)烧油的便宜多了,加满还能跑八百公里,不用担心冬天掉续航。”这事让我印象深刻——不是所有人都愿意被充电桩拴住腿脚,更别提偏远地区或者气温低的时候,小毛病可不少。
还有一点,被忽略的小配置问题。有些进口豪华SUV,到现在高配才舍得上座椅通风和方向盘加热,但同价位国产新能源早就是标配。邻居李姐之前图省心买了一台合资插混,上个月发现冬天EV模式冷启动特别肉,她打趣道:“以前以为科技改变生活,现在反倒怀念老捷达踩下去立马窜出去的感觉。”
行业圈里还有种声音:很多传统厂家搞太猛,把主业丢掉,新领域又抢不过特斯拉、理想那些玩创新玩法的新势力。资金链紧张起来,就只能回过头靠卖经典车型回血。我表弟干二手车生意,经常遇到客户问,“XX牌子的3.0T六缸还能坚持几年?”说明大家对动力和耐用性还是留恋着呢。
顺便提一句,有个细节容易被忽视——不少德系大厂至今保留机械式驻车刹车,就是怕电子系统偶尔抽风出岔子。这种“小聪明”,反映出他们骨子里的谨慎。所以哪怕喊口号要全面转型,也不会轻易把吃饭家伙扔了。一旦市场风向变,他们随时能补上一刀回炉重造。
但这样做是不是就彻底放弃新能源汽车?也没那么绝对。他们更像是在找平衡:既不能丢现成利润来源,又不能错过将来的蛋糕。有些工程师私下聊起研发预算分配,都说近两三年压力很大,一边维护传统平台,一边搞新技术,只能见招拆招。“抗脆弱”这个词,在圈里传开,就是这个意思——稳住阵脚,再瞅机会突破呗!
前几周微信群有人发事故照片,是某款热门纯电撞击后高压断路器失效导致救援费劲,好几个老司机讨论完结论就是:新东西好归好,可关键时候可靠性比啥都重要。所以,那些喊“反水”的,其实也是权衡利弊罢了。不急于一步登顶,而是学会两条腿走路,这才是真本事吧?
免责声明: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部分信息参考中国新闻周刊及业内人士访谈等渠道,如遇具体技术参数请以实际体验为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