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件始末:一段视频引发的舆论风暴
2025年5月26日,一段15秒的视频在社交平台引发轩然大波。画面显示,一名男子驾驶疑似问界M8的车辆左转时,头部低垂近20秒未观察路况,双手未握方向盘。拍摄者多次按喇叭并喊话“余总,睡着了?”,车内人员随即摇下车窗微笑回应。尽管未直接证实驾驶员身份,但网友通过车型特征及余承东近期公开活动轨迹,推测其为华为常务董事余承东。
视频曝光后,迅速登上微博热搜榜首。网友争议焦点集中于三点:
- 行为定性:若属实,是否构成“疲劳驾驶”或“妨碍安全驾驶”?
- 技术边界:L2级辅助驾驶能否允许驾驶员完全脱手?
- 行业责任:车企在宣传中是否存在误导消费者?
二、官方回应:安全红线不容逾越
1. 深圳交警:违法行为明确,追责程序启动
深圳交警明确表示:“辅助驾驶状态下,驾驶员仍需全程监控路况。睡觉、玩手机等行为违反《》,若发生事故需承担法律责任。”尽管未透露具体调查进展,但强调已介入核实。根据《深圳经济特区道路交通安违法行为处罚条例》,此类行为可处300元罚款。
2. 问界客服:技术限制与用户教育的双重困境
问界官方回应称:“M8搭载的华为乾崑ADS 3.0系统为L2级辅助驾驶,需驾驶员手握方向盘并目视前方。系统设有多重提醒机制,包括方向盘扭矩感应和视觉监控。”但承认“用户对功能边界的认知存在偏差”,承诺加强安全提示。
3. 余承东的“技术宣言”与历史争议
余承东曾多次公开表示:“L3级自动驾驶成熟后,司机可以睡觉。”其2024年直播中更称“没转过方向盘,可以打盹睡个觉”,引发舆论哗然。此次事件被指“用身体力行验证技术”,但律师指出,即便开启智驾,驾驶员仍为第一责任人。
三、技术解剖:L2与L3的生死线
1. 系统能力的“文字游戏”
- L2级(部分自动化):仅能在特定场景下辅助转向、加速或制动,驾驶员需全程监控;
- L3级(有条件自动化):系统可完全接管驾驶,但需在紧急情况下移交控制权。
2. 华为ADS 3.0的争议设计
问界M8宣称支持“有条件L3”,但实际仍要求驾驶员每15秒触握方向盘。测试显示,在拥堵路段或极端天气下,系统可能误判路况并延迟响应。2024年,某车主因过度依赖智驾导致追尾,法院判决车企承担70%责任。
四、行业反思:万亿市场背后的认知陷阱
1. 车企的“期货式营销”
- 概念包装:将L2+功能命名为“高阶智驾”,通过场景化视频营造“自动驾驶”假象;
- 数据美化:部分品牌将实验室测试数据作为宣传依据,隐瞒复杂路况下的故障率。
2. 用户教育的系统性缺失
调查显示,68%的问界车主误认为“开启智驾后可完全脱手”,仅22%能准确说出L2级功能限制。行业呼吁建立“智驾能力认证”体系,强制车企公开系统边界。
3. 监管范式的滞后性
尽管工信部要求车企不得夸大宣传,但现行法规对“脱手驾驶”缺乏量化标准。深圳交警坦言:“执法时更多依赖主观判断,缺乏技术鉴证手段。”
五、未来之路:在创新与责任间寻找平衡
1. 技术伦理的重构
- 功能-责任对应表:明确L2级事故由车企担责,L3级启用“黑匣子”判定;
- 算法透明化:要求车企提交智驾系统决策逻辑代码备查。
2. 监管沙盒试点
北京亦庄、上海临港已设立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区,允许L3级车辆上路测试。未来或推广“分级准入”制度,对过度营销的车企实施市场禁入。
3. 公众认知升级
- 驾校课程改革:增加智能驾驶实操培训,模拟系统失效场景;
- 公益诉讼机制:支持消费者集体诉讼车企误导性宣传。
结语:当科技狂飙撞上现实铁壁
余承东的“低头门”,本质是智能驾驶行业集体狂飙的缩影。在L3法规尚未落地的今天,车企用“期货式宣传”收割市场,消费者却用真金白银为技术风险买单。这场争议或许能倒逼监管提速,但更值得深思的是:当“自动驾驶=绝对安全”的认知陷阱形成,我们是否正在培育下一场技术灾难?
正如一位网友的评论:“我们期待科技解放双手,但绝不能让生命安全为创新试错买单。”这或许是对所有智能驾驶从业者最尖锐的警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