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标限速25km,h,上班接娃成难题,禁摩限摩矛盾突出

限速25km/h的电动车,不如解禁摩托车,别再折腾了

9月1日,《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 17761-2024)新国标将正式实施。官方口气一如既往地庄重,老百姓的讨论却依然热闹——大家争论最激烈的,仍然是“电动车强制限速25km/h”这条规定。就像隔夜冷饭反复加热,味道越来越奇怪,但问题却一直没变。

让我们先来点现实主义。很多上班族和家长早已汗流浃背地总结出结论:限速25km/h,就像给马拉松选手套上沙袋。家长们抱怨,“载着孩子上坡,车都快停了”,上班族计算时间,“每天20公里路骑下来,活像加班一小时”,网友更是一针见血地质问:“制定这些规定的人,难道自己骑过电动车吗?”

新国标限速25km,h,上班接娃成难题,禁摩限摩矛盾突出-有驾

另一派的观点也不无道理。他们担心,“电动车骑太快,交通事故风险大大增加。”有人说得很哲学:“快就是祸,慢才能安全。”还有人建议:“想快?考个摩托车驾照,上电摩、燃油摩托去。”

新国标限速25km,h,上班接娃成难题,禁摩限摩矛盾突出-有驾

说到这里,问题就扑面而来——你上哪去找能骑摩托的城市?全国两百多个城市“禁摩限摩”,电动摩托和燃油摩托基本告别街头。于是乎,限速25km/h的电动车成了都市两轮党的“唯一指定座驾”。骑着像蜗牛爬行一样的电动车赶时间,未免有些荒诞。

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一个奇妙的社会默契:自GB 17761-2018标准落地以来,大家对“限速”基本都是阳奉阴违——解限速,成为行规与行文之外的共识。央视315晚会多次点名痛批,不少地方监管部门也查过“解除限速”的乱象,但这些“官媒点名、现场执法”并未取得民意支持,反而被嘲“鸡蛋里挑骨头”。

新国标限速25km,h,上班接娃成难题,禁摩限摩矛盾突出-有驾

网友直言:“315应该查查那些黑心商家和作坊,电动车解除限速,大多是用户有需求才搞,厂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会主动宣传。”这一观点引发广泛共鸣。与其强行规定限速,不如思考为什么全国人民都在偷偷摸摸解锁。

新国标限速25km,h,上班接娃成难题,禁摩限摩矛盾突出-有驾

事到如今,新国标来了,监管再加码,生产企业必须从供应链源头杜绝被解限速的可能。控制器、限速器、防篡改技术齐上阵,彻底堵住后路。这下好了,篡改方案一刀切,理论上“解限速灰色地带”就此消失——但问题真的解决了吗?

回头想想,这一切到底因何而起?说白了,用户对25km/h限速毫无兴趣。需求是实打实的,人们上路要高效,要便利,而不是“复古慢生活体验”。禁摩令加限速,不仅让两轮族无处可去,还逼得大家纷纷动起“解禁限速”的歪脑筋。这到底是管理进步,还是制造低效的怪现象?

讽刺的是,电动车用户明明可以报名学驾照、选择更快的合法车辆,奈何政策高墙处处堵死,摩托“禁限摩”,电轻摩上牌受限。到头来,25km/h成了新时代的“铁律”,用户只好在规则缝隙中“阳奉阴违”,最终形成全民解限速的荒唐格局。

那么,一纸禁令能否消灭需求?道理明明白白:需求在,灰色手段就不会消失。想堵死技术手段,结果往往是价格更高、风险更大、更难监管的民间“技术服务”应运而生。这就像买药限量,患者只会另寻他路。

说到底,比起执念于25km/h的“法定龟速”,不如坦荡承认城市交通的复杂需求。解除禁摩,完善摩托管理,让想快的用户有路可走,让需要慢的符合安全规范。电动车限速不该成为“人人违章、人人犯法”的闹剧,管理的目标应是安全高效,而不是让现实变成一场猫鼠游戏。

新国标限速25km,h,上班接娃成难题,禁摩限摩矛盾突出-有驾

你怎么看新版国标执念于25km/h?如果解除禁摩,你还会去动“限速”的脑筋吗?留言区见。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