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老百姓过日子,到了年底都得盘算盘算这一年挣了多少、花了多少,心里好有个底。
其实,那些造新能源汽车的大公司也一样,眼瞅着2024年就剩下最后一个季度了,他们也都在对着年初定下的“小目标”发愁呢。
最近,一份关于各大新势力车企前九个月销量成绩单的数据出来了,这一看可不要紧,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有的企业眼看就要超额完成任务,估计庆功宴的酒都备好了;而有的企业,看着那不到一半的完成率,恐怕连年终奖都不知道该怎么发了。
这可不是简单的一串数字,背后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真刀真枪的激烈竞争,可以说是刺刀见红了。
咱们先来看看那个最悠闲的,小鹏汽车。
要说今年谁的日子最好过,那小杜十娘的百宝箱,小鹏绝对算一个。
他们年初给自己定的目标是全年卖35万辆车,听起来不少吧?
可到九月底,人家已经卖出去了31.3万辆,这目标完成率高达89.5%,简直是遥遥领先。
这就好比上学时考试,离交卷还有一个小时,全班同学都在抓耳挠腮,小鹏这位同学已经把卷子答完,还在优哉游哉地检查有没有错别字。
剩下的三个月,他们就算每个月只卖一万多辆车,任务也完成了。
可实际上,人家前九个月平均每个月都卖三万五千辆,这富余量可太大了。
为啥小鹏能这么稳呢?
关键还是产品对路。
你看他家的车,从二十万出头的G6,到更贵的G9、X9,覆盖了大部分家庭买车的主流价位,选择多。
更重要的是,小鹏的智能驾驶技术在行业里是出了名的厉害,很多人买他家的车,就是冲着这个“高科技”去的。
当别的车还在宣传“能帮你跟车”的时候,小鹏的车已经能在很多大城市里自己拐弯、自己等红绿灯了。
这就有了自己的独家特色,别人想学都难。
所以,当别家销售还在为年底冲业绩发愁的时候,小鹏可能已经在琢磨明年要推出什么新车了。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像小鹏那么轻松。
榜单上排在第二和第三的零跑和小米,虽然成绩也不错,但明显能感觉到他们还在拼命地往前冲。
零跑汽车的目标完成率是79.1%,全年目标是卖50.75万辆,现在完成了39.55万辆。
零跑这个品牌,最大的特点就是实惠,老百姓话讲就是“性价比高”。
同样的价格,他给你的配置往往比别人多,车也更大。
这种实实在在的好处,让很多看重家用的消费者特别喜欢。
不过,剩下的三个月,他们也得完成11.2万辆的销量,平均每个月要卖三万七千多辆,压力还是不小的,得加把劲才能确保完成任务。
然后就是小米汽车,雷军亲自带队下场造车,第一年就交出了这样的成绩单,确实让人佩服。
他们的目标完成率也达到了75.5%,前九个月卖了26.4万辆。
要知道,小米现在就一款车SU7在卖,能有这个销量,全靠小米这个牌子的号召力和雷军个人的影响力。
但挑战也在这里,距离35万的全年目标,还差8.6万辆。
这意味着最后三个月,小米每个月都得卖出去将近两万九千辆车。
对于一个新品牌、新工厂来说,能不能稳定地生产出这么多车,并且保证质量,是个很大的考验。
年底车市竞争只会更激烈,大家都在降价促销,小米能不能顶住压力,就看这最后关头的冲刺了。
有跑在前面的,自然就有落在后面的。
最让人感到意外的,可能就是理想和蔚来这两家了。
曾几何几时,他们可是新势力里的标杆,是大家学习的榜样。
但今年的成绩单,确实有点拿不出手。
理想汽车的目标完成率只有46.4%,年初定下了64万辆的宏大目标,可前九个月只完成了不到30万辆。
剩下的三个月要卖出34万多辆,这数字比他们前九个月卖的还多,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了。
理想的问题出在哪?
一方面是他们寄予厚望的第一款纯电车MEGA市场反响平平,打乱了整个节奏;另一方面,以前他们引以为傲的增程式混动技术,现在越来越多的品牌也在做,竞争对手多了,优势就不那么明显了。
蔚来的情况也差不多,目标完成率是45.7%,同样不乐观。
蔚来一直走高端路线,提供换电服务,这确实很方便,但也让他们的运营成本非常高。
车卖得贵,销量自然就很难像其他品牌那样快速增长。
现在他们也推出了更亲民的子品牌乐道,但新品牌成长需要时间,短期内很难帮上大忙。
理想和蔚来就像是曾经的优等生,现在遇到了新难题,过去的成功经验,在快速变化的市场面前,似乎不那么管用了。
还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案例,就是华为参与的鸿蒙智行。
要说销量,他们卖得非常好,前九个月卖了35万辆,比小鹏还多。
但是,他们的目标完成率却只有35%,是榜单里比较低的。
原因很简单,他们年初定的目标太吓人了——全年100万辆!
这个目标别说今年,可能放在明年都非常有挑战性。
华为的技术实力大家有目共睹,问界M7、M9这些车卖得非常火爆,甚至要排队等车。
这说明产品本身是受到市场认可的。
问题就出在目标定得太高,脱离了实际。
企业设定高目标可以激励团队,但如果高得太离谱,完不成的时候,反而会给外界一种“说到做不到”的印象。
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还有像岚图、深蓝、极氪、阿维塔这些品牌,他们的目标完成率也都在百分之五十以下,今年的年度目标基本上是没希望了。
对于他们来说,现在考虑的可能已经不是怎么完成今年的任务,而是如何调整策略,准备好明年更残酷的战斗。
因为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从一片谁进来都能赚钱的“蓝海”,彻底变成了大家拼个你死我活的“红海”。
消费者的选择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懂车,光靠讲故事、画大饼已经行不通了。
最终能留下来的,一定是在技术、产品、服务和成本控制上都做得非常出色的企业。
2024年的最后一场战役已经打响,谁能笑到最后,谁又会被无情淘汰,我们很快就能看到答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