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客车出口增长88%,很多人看到这个数字,第一反应:啥情况,这涨得也太猛了吧?其实放在最近这几年新能源热得发烫的背景下,这事,说不意外也确实一点都不稀奇。
本来吧,新能源是这几年社会讨论的高频词,地铁上广告、朋友圈刷屏,甚至老家村口的公告板都开始推新能源“绿色出行”。
但新能源客车,特别是出口能一下子涨到88%,这还是有点冲击想象力——你放眼世界,除了中国,还有哪个国家能做到这规模?
这一波出口暴击,背后的玄机不少,别看全球新能源转换闹腾得欢,真正能把产品买出去、运出去,而且大批量收回真金白银的,能有几家?
国内有那么多客车企业,最后能杀出重围的主力军,还是要看老熟面:宇通、金龙和中通。
这仨大家伙,撑起了超过一半的出口江山,剩下的其他公司,只能在后面望尘莫及,或许还顺带感叹下“卷不过,就摆烂”。
话又说回来,虽然咱龙头在出口市场占了个大头,可你要放在全世界的盘子里掂量一下——就这,咱家新能源客车在海外市场的份额,才11%。
嗯?11%,合着整个蛋糕还有89%都是别人在咬,这蓝海市场说白了,还真是够大。
那为啥中国新能源客车出口能这么快地长起来,这背后的门道到底藏在哪里?
要说第一个“助攻”,不能不提全球各地对新能汽车政策的猛推,各国出台政策的速度,那真是“魔鬼步伐”级别:你方禁止燃油车,他国补贴新能源,连欧洲都要定2035年禁完燃油客车。
欧洲市场本来对环保那套极端认真,车企早就看着这块肥肉打招呼,本土生产商动作却没咱快,倒是中国厂商,卷到骨头都不带渣的,步子迈得飞起。
金龙、宇通、中通各自使出浑身解数,渠道全国广撒网,拉美、欧洲、东南亚都布好点线,连公交公司都能挨个铺订单,外加直接和本地企业抱团搞合资或者建厂,关税、壁垒这些技术活也算拿得明明白白。
说起价格战,我们是真不怕,毕竟人家造一台新能源,算上税和组装费,咱家还便宜二三成,性价比直接打脸欧美巨头,某种角度可以理解为“买专车送豪华吧台”,要啥自行车?
不过,便宜归便宜,质量技术注水服务一条龙,咱国产厂商最近这些年硬生生靠芯片、三电、自动化整合卷出来的硬实力,真不是吹的。
国内完整的供应链简直堪称卷的巅峰——自研电池、电机、电控这些核心件,哪个落下来都分分钟被市场教育,所以中国新能源客车出海,不光拼价格,拼的更是“硬菜”。
当然了,风光背后难道没有阴影?
别忘了,每当行业集体抬头猛冲的时候,身后总有点“暗礁”:一面是人家国家动不动就搞个什么技术壁垒,升级点检验标准,或加个关税,表面是保护本土产业,背地里就是不让你赚得太容易。
最近不是还有某些海外大单,忽然间“被政策”拖延甚至砍单的新闻么,这个事儿,投资圈人心慌得一匹。
再一个问题,出口做大了,汇率波动说砸就来,一台车出口挣一大把外汇,回头人民币一升值,利润即刻缩水。
已经有人抱怨了,公司明明利润表好看得不得了,结完汇一算,哗啦啦全成了“纸面富贵”。
再就是,新能源这块肥肉香喷喷,眼红的人多了。
小厂商扎堆来分羹,今年卷价格,明年卷服务,后年卷生态,竞争激烈到啥程度?
行业调侃说新能源市场“不是在打仗,就是在去打仗的路上”。
更别说全球经济这两年也是闹得有点悬,国外一收紧投资或者出点什么“黑天鹅”事件,再牛的出口增速也有可能随时刹车。
别看现在三大龙头名声震天,但你甭忘,本地国家要么找政策补贴本地厂商,要么突然搞点新标准,让你检测过不了门,自家的大门开合都在一瞬之间。
不过换个角度想,正是这些风险挑战逼着咱家企业步步为营。
你说技术不行?立马加大研发;壁垒高了?联合当地做工厂,下沉渠道。
汇率难控?那就多渠道换汇、多签本币结算合同,把输血口子压到最细。
有一句段子说“只要我卷得快,别人就追不上”,讲得不假,现在新能源这块,谁懈怠,谁就掉队。
讲讲三家龙头,各有自己的杀手锏。
宇通客车绝对是老牌传说,都说新能源领域的“巨无霸”,不单单是在国内横着走,全球市场也整得风生水起。
人家海外布局早,东南亚、欧洲、拉美,处处插旗,搞得不止是技术漂不漂亮,连出口单车的价值都能高人一等,赚得是实打实的“高端市场溢价”。
金龙汽车则是多点开花,旗下金龙、金旅、苏龙“三龙戏水”模式,轻型客车尤其能打,哪个市场需要啥,产品矩阵能直接对号入座。
签大单、拉伙伴,也是一套一套的。
至于中通客车,人家走得是旅游公交两头都要的特色路子,还会和当地企业合作一起搞厂,降低本地壁垒,光是出口增速95%早就碾压了一票对手。
另一个你不能忽略的细节,是新能源客车单车价值都挺高,不像普通私家车拼量,卖一辆的利润也相当可观,毛利一般来说也比国内市场要滋润多了。
真的有人疑惑,这么一来,会不会带来产能过剩或者技术外泄风险?
可现实是,全球新能源化趋势挡也挡不住,投资者也懂“风口来临你不飞,难道等猪上天”?
当然,热潮之下大家也都心里有数,政策不确定、汇率波动、竞争加剧……这些坑还远远没到过去式。
有人调侃新能源出口像坐过山车,今天一路飙红,明天也许遇见新政策一刀切,能不能稳住阵脚,要看谁的实战运营能力硬不硬。
你看现在的局势,咱家三大龙头一骑绝尘,但后面追兵还多着。
没人能保证下一个“双碳”大动作政策是不是就会让“天降正义”——谁掉队,淘汰谁,没人给面子。
归根结底,新能源客车出口这波猛涨,不光是企业拼出来的成绩单,也是整个中国制造“边卷边出海”的经典案例。
咱们有底子,有市场,更有压力,也正因为拼命卷、拼命出新,产业链一体化的优势才能在国际舞台上一站成名。
但热闹之下,冷静一点:赚钱容易么?可谁都知道风大之前都得多准备一把伞。
对投资客来说,这场盛宴有人会喝彩,有人也许喝退烧药——别光看业绩表飘红,风险提醒放在心头。
理财投资水深火热,还请大家都多点警觉,别一时兴奋就all in,毕竟这世界上没有只涨不跌的圈子。
你如何看待新能源客车出口这波飞跃?你觉得中国品牌这场国际大戏能连唱几年?欢迎说说你的观点,一起掰扯掰扯!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