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买不到的本田好车,每一款都是遗憾,懂车的人都在叹息

说起本田这个汽车品牌,很多国人的印象都挺一致的,那就是技术过硬,尤其是发动机,耐用、省油、还有劲儿,以至于大家都开玩笑说是“买发动机送车”。

在中国市场上,从飞度、思域到雅阁、CR-V,本田确实也拿出了不少能打的车型,常年都是销量榜上的常客。

可是,对于真正懂车或者对本田有深入了解的朋友来说,心里总有那么点儿别扭和遗憾。

大家是不是总有种感觉,那个在全世界都以运动和技术闻名的本田,到了中国市场,好像总把一些最精华、最有趣的好东西藏了起来,没舍得拿出来。

国内买不到的本田好车,每一款都是遗憾,懂车的人都在叹息-有驾

这究竟是为什么?

是觉得我们中国的消费者不喜欢,还是背后有什么我们不知道的门道呢?

咱们先从一个最小也最让人心痒痒的车说起。

很多人可能都没听说过它的名字,叫本田S660。

您可以想象一下,这是一台什么样的车呢?

它是一台双门双座的敞篷小跑车,发动机放在驾驶员身后,也就是专业上说的“中置后驱”,而且配的是手动挡。

这种布局,通常只在法拉利、兰博基尼那样的超级跑车上才能见到。

而这样一台充满驾驶乐趣的“大玩具”,在日本本土的售价折合人民币才十二三万。

这个价格,让很多普通年轻人的跑车梦一下子就变得不那么遥远了。

它没有追求那种吓人的零百加速成绩,它给你的,是一种像开卡丁车一样,车子完全听你指挥,人车合一的纯粹快乐。

开着它在城里,小巧的车身灵活得不得了,那种机械操作的质感,是现在很多追求傻快的电动车给不了的。

这么好的东西,为什么没引进国内呢?

最开始的原因很简单,它用的是一台0.66升排量的涡轮增压发动机,这是日本独有的“K-Car”微型车标准,不符合我们国家的进口汽车政策。

但后来,本田也为它开发了1.0升排量的版本,政策的门槛已经迈过去了,可它最终还是没来。

说到底,还是本田对市场的判断太保守了。

在那个时候,本田可能觉得,花十几万买一个只能坐两个人、实用性几乎为零的小车,在中国不会有市场。

但他们没看到的是,随着经济发展,中国年轻一代的汽车消费观念正在飞速变化,大家越来越追求个性和自我表达。

后来丰田86和斯巴鲁BRZ这样三十多万的小跑车在国内都一度需要加价抢购,就足以证明这个市场的潜力。

本田的这次错过,让无数年轻车迷失去了一个触手可及的梦想。

如果说S660是年轻人的遗憾,那么雅阁2.0T版本,就是所有B级车爱好者心中的一道坎。

国内买不到的本田好车,每一款都是遗憾,懂车的人都在叹息-有驾

雅阁在国内卖得有多好,不用多说,常年都是这个级别的销量冠军。

但很多人不知道,我们国内消费者买到的十代雅阁,不管是1.5T还是混动版,都只是“常规版本”。

在海外,尤其是北美市场,还存在一个搭载了2.0T涡轮增压发动机和本田自研的10AT自动变速箱的“完全体”版本。

这套动力组合可不是闹着玩的,那台2.0T发动机,和鼎鼎大名的“红头思域”TYPE R上的那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动力储备非常雄厚,能输出超过250匹的马力。

而那台10AT变速箱,在当时是全球首款应用于横置前驱平台的,换挡又快又平顺,逻辑非常聪明。

可以说,装上这套动力总成的雅阁,才真正称得上是“静若处子,动若脱兔”,是一台可以穿着西装去飙车的“性能标杆”。

那为什么这么强的版本,本田就是不给中国市场呢?

答案很现实,就是成本和市场定位。

在国内,1.5T的雅阁凭借着大空间、低油耗和好口碑,已经足够卖爆了,利润非常可观。

如果引进2.0T版本,成本必然大幅上升,售价可能会接近三十万,这不仅会和自家高端品牌讴歌的一些车型形成竞争,而且对于绝大多数只把雅阁当家用车来开的消费者来说,多出来的性能也显得有些多余。

从商业角度看,本田的决策无可厚非,用最合适的配置赚取最大的利润。

但从品牌形象和车迷情感上讲,这种“阉割”行为,无疑让雅阁在国内的形象变得单薄,也让那些追求更高驾驶体验的消费者深感失望。

说完了轿车,我们再来看看SUV。

一提到七座中型SUV,大家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肯定是丰田汉兰达,这个领域的标杆。

而本田呢,在国内这个关键的细分市场,长期以来都是空白的。

虽然有冠道和UR-V这两款车,但它们都是主打“大五座”概念,始终没有一款真正的七座车来和汉兰达正面较量。

其实,本田手里不是没牌可打,它有一款在北美市场卖得非常好的车,叫Pilot。

这款车尺寸和汉兰达相当,外观非常硬朗大气,内部是实打实的三排七座布局。

更关键的是,它搭载的是一台3.5升V6自然吸气发动机。

在涡轮增压横行的今天,V6发动机那种平顺、浑厚、从容的动力输出质感,是任何四缸机都无法比拟的。

除了Pilot,本田还有一款叫Passport的SUV,可以看作是Pilot的缩短运动版,主打五座,但越野能力更强。

国内买不到的本田好车,每一款都是遗憾,懂车的人都在叹息-有驾

它同样使用V6发动机,但配备了一套更厉害的四驱系统,能把动力更智能地分配给有抓地力的车轮,脱困能力在同级别的城市SUV里相当突出。

这两款车,一个满足大家庭的全能需求,一个满足户外探险的玩乐需求,本来可以完美填补本田在中国的产品线空白。

然而,它们最终都没能来到我们身边。

最直接的障碍,就是那台3.5升的大排量发动机。

在我们国家越来越严格的“国六b”排放法规面前,这种大排量自吸发动机几乎成了“原罪”,想要通过认证需要付出极高的成本,这让引进变得非常不划算。

此外,本田可能也对中国消费者是否愿意为这种“油老虎”买单心存疑虑。

但后来的市场证明,他们的判断又一次出现了偏差。

中国的自主品牌,像长城汽车的坦克系列,用另一种方式证明了中国消费者对于“大尺寸”和“硬派越野”的强烈向往。

本田的过于谨慎,让他们又一次错失了市场的风口。

最后,我们把目光投向新能源时代。

在2019年,本田发布了一款名为“Honda e”的纯电动小车,当时在国内引起了巨大的关注和讨论。

它的设计实在是太惊艳了,圆圆的车灯,复古又呆萌的外形,让人一眼就爱上。

车内的设计更是超前,一整块贯穿中控台的超长液晶屏幕,再加上用摄像头取代传统玻璃后视镜的“黑科技”,在那个年代简直就像是科幻电影里的道具。

而且,它还是一台后轮驱动的小车,前后重量分配做到了完美的50:50,骨子里还是那个对驾驶操控有着偏执追求的本田。

当时几乎所有人都预测,这车只要引进国内,肯定会成为爆款。

但结果是,它连中国的门都没进。

原因很简单,也是最致命的,那就是续航。

它那块只有35.5千瓦时的电池,只能提供大约220公里的续航里程。

这个数字,在当时的欧洲城市里作为第二台车代步可能还凑合,但放到对续航里程极为焦虑的中国市场,简直就是个笑话。

要知道,在2019年前后,我们国内的造车新势力和传统车企推出的电动车,续航普遍都已经达到了400公里、500公里,甚至更高。

本田e就像一个偏科严重的天才,设计、科技、操控都近乎满分,唯独在续航这门最关键的科目上不及格。

说白了,这台车从设计之初,就是本田为了向欧洲市场展示自身电动化技术和设计理念的“形象产品”,它根本没有考虑过中国市场的实际需求。

它的缺席,也折射出这些传统汽车巨头在面对新能源浪潮时,那种既想跟上时代,又带着一丝傲慢和水土不服的矛盾心态。

而就在本田犹豫和观望的这几年里,中国的自主品牌已经用更接地气、更懂中国消费者的产品,彻底改写了市场的格局。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