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被曝将用一到两年,把美国工厂用到的中国产零部件几乎全部换掉,优先上北美货,为的是不丢那笔至关重要的7500美元购车补贴
这一刀法的核心是美国《通胀削减法》,补贴很香,但条件更硬
对电池组件、关键矿物的“原籍”卡得死,含“受关注的外国实体”成分的电动车,直接失去资格
从2024年起电池组件受限,2025年起连关键矿物的提取和回收也被纳入红线
中国相关实体在名单上,这就是现实的价格战前哨
得州、加州的超级工厂要重算每一颗螺丝的来源,采购团队像在做外科手术
2025年早些时候,特斯拉已停止给美国产车型新增中国供应商,并悄悄替换了一批既有零部件
配套的,还有关税的不确定和成本的走高,只能提前跑位
另一头,中国对石墨、稀土的出口管制也亮起黄灯,电池和电机的命门都在这上面,企业不敢再把命运压在单一来源
墨西哥新莱昂州的超级工厂,是北美闭环的关键节点
有供应链圈子的人提到,特斯拉正劝一些在中国生产的供应商去墨西哥落地,这样既能缩短运输,又能在美墨加自贸区规则内过审,更重要是合规对齐补贴条款
可以想象,工厂选址团队在墨西哥看地、谈用工、算关税,手机里开着地图和汇率计算器,时间被掐到分钟
这不是特斯拉一家的孤勇
通用汽车也下死命令,要求成千上万家供应商在2027年前把中国零部件剔出去
这话不好听,但底特律已经给出表态
玛丽·巴拉说,通用多年来一直在补韧性,在可能的情况下本土生产本土采购
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把“稳定”放在“最低价”之前
通用全球采购负责人也强调,光图便宜的时代过去了,要能随时说清楚每一批货从哪来,出现风浪还能顶得住
同时,动作也在资源端展开
通用牵手美国稀土公司、投内华达锂矿,就是要把电池材料的命脉拽回北美
供应商协会的话更直白,中国的基础零部件网络扎得太深,要拆不是一两纸文件能完成的事
换句话说,去中国化是个系统工程,代价和时间都不小
转回到特斯拉自身,有一个看似矛盾的画面
在北美忙着“去中国化”的时候,上海超级工厂反而把“本地化”做到了极致,供应链本土化率超过95%
这座工厂不仅稳定供给中国市场,还大量出口亚洲和欧洲,效率和利润都很能打
11月中旬,上海工厂宣布第500万个电池包下线
这节点很有象征意味,说明这套供应链依旧在高转速运转
但中国市场也不是一路平坦
行业数据披露,特斯拉2025年10月中国产电动车销量为61,497辆,同比下降9.9%
同时
上海工厂整体产量环比下挫32.3%
这一下落差,市场感受很明显
另一边
10月上海工厂出口超过3.5万辆,创两年单月最高,Model Y出口同比增长达214%
内外冷热的反差,正是“两个战场”的真实切面
这意味着美国市场和中国市场,两套逻辑并行
在美国,合规优先、补贴优先,供应链要政治安全;
在中国,效率优先、价格优先、迭代速度优先,离开本地深度协同就难有赢面
特斯拉像在做一场高难度的平衡术,左手搭北美“防护堡垒”,右手在上海打速度与成本的极限战
消费者关心的还是钱包
短期看,重复建生产线、转移产能、重签合同,成本会上去,最后很大概率要体现在车价上
门店里常见的一个画面是,顾客先问一句“能拿到7500美元补贴吗”,这句问号,直接影响成交和配置选择
供应端也在忙,供应商出差飞墨西哥、谈本地化配套,有人考虑中国加一个东南亚点,有人干脆选择北美再造一条线
“中国+N”的布局在零部件圈会越来越普遍
真正的不确定在于,替代供应能不能及时、稳定、合规地接上
墨西哥工厂的进度若慢半拍,美国生产线就可能吃紧
更现实的是
去中国化的具体成本、对美国产车型售价的影响并未有权威披露
市场传闻很多,求证信息还在路上
关于特斯拉鼓励部分中国供应商赴墨西哥是否有额外补贴,也没有官方确认
外界要保持耐心
通用能否在2027年前找到足量且成本可控的替代来源,同样存在悬念
而中国市场的销量波动,除本土品牌竞争外,也可能叠加供应策略、产品节奏等多种因素,不宜简单归因
现实的细节还有很多
得州工厂的采购清单要一条条核对原产地,报关代码要改,法务把关合规条款,财务测算税负变化
墨西哥一边,厂房电力接入、员工培训、上下游聚集,都需要时间
全球化的旧路径正在改写,但车还要照样每天从产线开出来,交到消费者手里
未来三天有三个看点
11月17日,特斯拉可能披露北美供应链调整的执行细节
这关系到时间表是否“硬落地”
11月18日,通用的供应链合作伙伴或公开应对方案
可以观察他们的备选源头和成本框架
11月19日,行业机构可能给出一份关于美企供应链调整的分析
这会影响市场对行业集中度和价格的预期
这场重组不是一场冲刺,而是一段马拉松
规则在变,企业的动作会更谨慎也更决绝
若特斯拉能把“北美去中国化”与“上海深本地化”两套系统跑稳,它不只是在救自己的份额,更是在给跨国制造业提供一套穿越周期的样本
在地缘张力和商业现实之间
能不能跑出一条兼顾安全与效率的新路径
这也许是接下来几年,所有全球车企共同的命题
无论如何,补贴、产能、成本、交付,这四件事,谁能同时握住,谁就能笑到最后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