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城市发展的版图上,佛山始终是个充满反差感的存在。当人们提起这座岭南古城,脑海里总会浮现黄飞鸿行侠仗义的影视画面,却鲜少注意到它已悄然蜕变为承载千万人口的经济重镇。这座没有省级行政地位、不靠特区政策的普通地级市,在2023年以961.54万常住人口和1.27万亿GDP的亮眼数据,刷新着人们对“小城故事”的认知。
在人口迁徙的浪潮中,佛山展现了惊人的虹吸效应。过去十年间,230万新增人口涌入这座制造业之城,相当于每天有630人选择在此扎根。这个增量不仅超过苏州、东莞等同类型城市,更让佛山跻身特大城市的行列。有趣的是,这些新佛山人中,每六位就有一位持有大学文凭,展现出人才结构的持续优化。
支撑人口持续涌入的,是佛山澎湃的经济动能。从1978年12.96亿元到万亿俱乐部的跨越,这座城市的GDP在四十年间实现834倍增长。即便在2022年全球经济承压时期,佛山仍保持着11.4%的GDP增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2700亿元。这种逆势上扬的底气,源自其深耕数十年的制造业根基。
走进佛山的大街小巷,制造业的基因渗透在每个角落。这里平均每秒钟诞生两个电饭煲,每分钟下线百台微波炉,每小时完成273台洗衣机装配。33个制造业大类中,微波炉、电风扇等九大品类产量稳居世界第一,构筑起“有家就有佛山造”的产业传奇。美的、碧桂园两家世界500强企业,与7000多家外资企业共同织就的产业网络,让这座城市的工业产值常年稳居全国前五。
佛山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成功走出了一条“草根经济”的进阶之路。40个特色产业集群中,既有年产值超千亿的智能家居、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也不乏氢能、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南海区的机器人生产线旁,机械臂精准抓取的场景,与顺德传统家具作坊里的手工雕花相映成趣,构成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独特产业图景。
这种产业活力离不开敢为人先的改革基因。当地政府划定450平方公里工业用地红线,开创“人工智能+双随机”监管模式,将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0.41天。在佛山国家高新区,季华实验室等科研平台正将300多项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推动着“佛山制造”向“佛山智造”的质变。
人口与经济的良性互动,在这里得到完美诠释。三龙湾科技城崛起的科创园区,每年吸引3万名技术人才落户;北滘镇的家电产业圈,则为外来务工者提供着60万个就业岗位。这种“金字塔”式的人才结构,既保障了基础制造业的人力需求,又为产业升级储备了创新动能。
面对未来,佛山正在书写新的篇章。规划中的佛北战新产业园和临空经济区,将新能源汽车、航空物流等新兴产业纳入版图。市政府提出的“十四五”1.5万亿经济目标,预示着这座制造业之城将继续领跑地级市发展。当夜幕降临,千灯湖畔的金融高新区灯火通明,与祖庙飞檐下的琉璃瓦交相辉映,见证着传统与现代在这片热土上的共生共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