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本应是放松身心的好时机,但我和同学在虎门的遭遇却让人哭笑不得。
为了避开拥堵,我们扫了两辆街头随处可见的“小果电单车”,扫码时页面清晰显示“15分钟内3元”,可等到还车时,系统却反复提示“不在服务区内”——明明只骑了五六分钟,车子就开始疯狂报警“即将断电”,最后硬生生骑了20分钟才找到停车点,费用直接翻倍!
更离谱的是,路上还遇到好几拨同样满头大汗找停车点的游客,有人吐槽:“这哪是共享车?
简直是‘移动罚单’!
”小果电单车的“服务区边界”就像薛定谔的猫,游客根本摸不清规则。
导航显示在服务区内,实际骑行却频频越界,这种“动态圈钱”的套路,和景区天价菜、黑车宰客有何区别?
电动车突发故障可能加剧困境,但人为设置的“技术障碍”更让人心寒——平台若真心服务用户,为何不提前标注清晰停车点?
说好“15分钟3元”,最后却因系统漏洞被迫多付钱,这算不算变相强制消费?
若平台技术不完善,责任更该由运营方承担,而非让游客为漏洞买单!
五一期间游客激增,平台若只顾圈地收钱,却忽视基础服务,迟早被市场淘汰。
虎门作为历史名镇,旅游体验不该被一辆电单车“拖后腿”。
共享出行本是便民利器,如今却因管理混乱变成“堵心利器”——这不仅伤了游客的心,更让城市口碑蒙尘。
与其事后推诿“技术问题”,不如学学杭州西湖、成都宽窄巷子,用电子围栏+人工巡检实现真正“无痛还车”。
这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共享经济不该是“割韭菜”的遮羞布,技术更不该沦为“坑用户”的帮凶!
如果你也遇到过类似糟心事,不妨在评论区说出经历,点赞转发让更多人避坑!
毕竟,只有较真的消费者多了,那些“挖坑”的平台才会学会老实做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