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大棒下特斯拉净利暴跌31%,中国供应链能否破局?

当特斯拉Q3财报亮出营收增长12%却净利骤降37%的刺眼数据时,资本市场用盘后4%的跌幅给出了答案。这家电动车巨头正陷入"增收不增利"的怪圈:美国税收抵免政策到期前的抢购潮推高销量至49.7万辆,但25%关税却让每辆车成本陡增12%。更残酷的是,这已是特斯拉净利润连续第三个季度下滑,毛利率从上年同期19.8%跌至18%。马斯克口中"艰难时期"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关税大棒下特斯拉净利暴跌31%,中国供应链能否破局?-有驾
image

政策变局下的特斯拉困局

特斯拉三季度281亿美元营收创纪录的背后,藏着两把政策双刃剑。美国联邦电动汽车税收抵免政策在9月底到期,刺激消费者集中购车,却导致监管积分收入同比暴跌44%至4.17亿美元。更致命的是特朗普政府对华关税,仅三季度就吞噬掉4亿美元利润,相当于每辆交付车辆增加800美元成本。

关税大棒下特斯拉净利暴跌31%,中国供应链能否破局?-有驾
image

财报电话会透露,关税导致单车电池组成本上升12%,直接拖累汽车业务毛利率降至15.9%。这种"政策驱动型波动"暴露出特斯拉商业模式的脆弱性——当税收优惠退坡遇上关税加征,即便强如特斯拉也难以在价格战与成本压力间找到平衡点。

全球供应链的关税生死局

特斯拉供应链正遭遇三重围剿。在墨西哥,《美墨加贸易协议》75%原产地规则卡住中国零部件转口通道,导致蒙特雷工厂产能爬坡受阻。美国本土供应链真空化问题更严峻,财报显示每季度需额外承担3亿美元关税成本。

关税大棒下特斯拉净利暴跌31%,中国供应链能否破局?-有驾
image

中国成为唯一亮点。上海超级工厂凭借95%本土化率,在关税风暴中守住18%毛利率。对比显示,采用中国供应链的Model 3后底板总成成本较美国低23%,4680电池量产进度领先北美半年。但这种优势正被25%关税逐步侵蚀,若特朗普连任后关税升至60%,中国供应链将面临极限压力测试。

上海超级工厂的生存密码

上海工厂的韧性来自三重防御体系。垂直整合方面,从电池级碳酸锂到电机稀土永磁材料实现园区内闭环;规模化采购使国产Model Y零部件成本比德国工厂低17%;地方政府提供的研发补贴抵消了部分关税冲击。

关税大棒下特斯拉净利暴跌31%,中国供应链能否破局?-有驾
image

技术代差成为秘密武器。中国供应商在一体化压铸领域已将周期缩短至80秒,比北美快40%。更关键的是能源业务增长44%至34.2亿美元,通过储能项目利润转移汽车业务亏损。这种"东方不亮西方亮"的战术,让特斯拉在财报中埋下伏笔:2026年量产的Megapack 3储能系统,可能成为新的利润调节阀。

未来战局:政策博弈与供应链重构

三大变量将决定特斯拉命运。政治风险方面,美国大选结果可能使关税从25%跃升至60%,相当于每辆中国产特斯拉增加1.2万美元成本。供应链替代方案中,印尼镍矿和泰国橡胶产业虽具吸引力,但配套效率较中国仍差30%。

最具颠覆性的是马斯克押注的Robotaxi战略。他宣称2030年实现百万台Optimus人形机器人产能,但华尔街测算该业务需贡献200亿美元年收入才能抵消关税冲击。通用汽车Q3通过提价1%转嫁45亿关税成本的案例说明,在全球化退潮时代,没有企业能独善其身。

特斯拉的困境折射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深层矛盾:当政治划定的贸易壁垒撞上经济规律驱动的全球化分工,最终买单的不仅是企业利润,更是消费者的钱包。上海工厂18%毛利率背后的中国效率,或许正是打破这场囚徒困境的钥匙。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