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曾叫嚣:给中国50年也造不出日本发动机

日媒曾叫嚣:给中国50年也造不出日本发动机-有驾

几十年前,日本媒体放出过一句狂言:“给中国50年也造不出日本那样的发动机!”

这话听起来刺耳,当时的中国人听了心里也不是滋味,毕竟那会儿咱们的汽车工业真跟日本差了一大截。

可时间这东西最公平不过,转眼几十年过去,中国不仅造出了自己的发动机,还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把日本甩在了身后。如今再回头看这句话,真是讽刺得不行。

王传福的奋斗人生

说起中国汽车工业的逆袭,绕不开一个人——王传福。他是比亚迪的创始人,也是把中国新能源汽车推向全球的关键人物。别看他现在风光无限,出身可一点儿也不显赫。

1966年,王传福出生在安徽无为县一个普通农村家庭,家里八个孩子,他排老七。小时候日子苦,13岁父亲就去世了,初中毕业前母亲也走了。

孤儿的日子不好过,幸亏哥哥姐姐撑起了这个家。大哥王传芳辍学打工赚钱,姐姐们卖了陪嫁首饰给他买书复习。

靠着这份支持,1983年他考上了中南工业大学,学的是化学专业,虽然他本来更想搞无线电。

大学里王传福特别刻苦,成绩一直拔尖。1987年毕业后,他考进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读硕士。

1990年,24岁的他就当上了研究所301室的副主任,带团队搞科研,还指导研究生。那时候看着前途一片光明,可他不满足。

之后他被派到深圳管一家合资电池公司时,跟合作伙伴闹了矛盾,于是他干脆下海创业。29岁的王传福拿着堂兄借来的25万块钱,在深圳创立了比亚迪。

名字“BYD”其实没啥深意,就是因为字母顺序靠前,方便在展会上被人记住。

日媒曾叫嚣:给中国50年也造不出日本发动机-有驾

创业初期,比亚迪干的是充电电池生意。王传福带着团队拆日本三洋的电池设备,研究怎么造。

他们用便宜的人力,优化生产流程,很快在镍镉、镍氢和锂电池市场上站稳了脚跟。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来了,三洋受挫,比亚迪趁机崛起,到2000年初成了全球手机电池的老大。

2002年,公司在香港上市,吸引了不少大佬投资,比如李录和查理·芒格。芒格还夸他是个“天才”,说他既有技术脑子又有干劲儿。

日媒曾叫嚣:给中国50年也造不出日本发动机-有驾

2003年,王传福干了件大事儿——收购西安秦川汽车,正式进军汽车行业。这决定可不轻松,当时投资者都反对,股价直接跌了三分之一。

刚开始,比亚迪靠拆解50辆二手车学造车技术,第一款车F3出来后,外形像丰田卡罗拉,被人吐槽是“山寨”。

不过到了2008年,他们搞出了自主研发的1.5TI涡轮增压直喷发动机,150马力,燃油效率也不错。

研发过程很辛苦,团队没日没夜地调参数,解决过热问题,王传福自己也盯着技术细节不放。

2008年,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花2.3亿美元买了比亚迪9.89%的股份,算是给王传福打了一针强心剂。他没卖更多股份,说比亚迪是自己的“心血”。

不过1年,公司扩张太猛,碰上“经销商出走门”,销售目标没达标,还裁了不少人。王传福赶紧调整方向,抓住国家新能源政策的机会,转攻混合动力和电动车。

比亚迪推出刀片电池,安全性和能量密度都上了一个台阶,销量从2020到2022年翻了四倍。2023年,比亚迪新能源车卖了302万辆,超过特斯拉,成了全球第一。

日媒曾叫嚣:给中国50年也造不出日本发动机-有驾

王传福办公室里至今挂着一张旧中国地图,上面标着他和比亚迪奋斗的足迹。从农村穷小子到全球汽车大佬,他的故事就是中国汽车工业崛起的缩影。

他靠着不服输的劲儿和技术创新,硬是把比亚迪带上了新高度,也给中国车企争了口气。

日本的傲慢与中国的追赶

日本汽车工业的辉煌不是一天建成的。20世纪初,他们起步也不咋样,造的车质量糙,毛病多。1950年代战后经济复苏,本田、丰田开始自己搞发动机。

中国汽车工业起步得晚。1956年,长春一汽造出第一台80马力的发动机,还是照着苏联技术来的,主要给重型货车用,技术含量不高。

改革开放后,1980年代上海有了合资的桑塔纳轿车,可发动机还是进口的。1990年代中期,中国从日本三菱引进了些淘汰的生产线,技术员靠着拆设备、记数据慢慢学。

早些年仿制的发动机性能差,跟日本比完全不是一个量级。

不过中国人不傻,也不懒。2005年,奇瑞推出ACTECO系列发动机,研发团队加班加点调参数,性能开始追上国际水平。

之后吉利买下沃尔沃,工程师拿着新发动机到处测,积累了不少经验。2018年,长城汽车的GW4C20B发动机出来,数据一对比,跟日本的差距已经小得多了。这

些年,中国车企硬是靠着一步步努力,把发动机技术搞上去了。

日媒曾叫嚣:给中国50年也造不出日本发动机-有驾

日本发动机强在省油和环保,特别适合他们国内的市场需求。中国这边更注重稳定性和抗寒,东北那种冷地方用起来不怕坏。

成本控制也是中国的强项,虽然工艺和管理跟日本还有点距离。2000年代后,中国开始猛推新能源汽车,政府给补贴、定政策,企业有了创新的空间。

比亚迪这样的公司抓住机会,搞电池和电驱动系统,慢慢把差距缩小了。

日媒曾叫嚣:给中国50年也造不出日本发动机-有驾

日本车企呢?在内燃机上还是老大,可在电动车这块儿反应慢了半拍。丰田忙着搞混动,纯电动车起步晚。

中国靠着政策和市场规模,成了电动车领域的领头羊。2023年,中国电动车销量占全球六成,比亚迪的技术创新让日本的优势没那么明显了。

当年日本的豪言壮语,现在听起来真是站不住脚。

中国的飞跃与王传福的持续影响

日媒曾叫嚣:给中国50年也造不出日本发动机-有驾

到了2020年代,中国汽车工业真起飞了,尤其在新能源汽车这块儿。2023年,全球电动车卖了快1400万辆,中国占了60%。比亚迪一年卖了302万辆,把特斯拉挤下去,成了第一。

他们的1.5TI发动机和刀片电池技术,测下来性能不输日本同类产品。上海街头满眼都是比亚迪的车,日本车企在电动车上的步子却慢了下来。

这背后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全国各地工厂加班加点造电池和电机,2023年中国出口了120万辆电动车,增长特别快。

长城汽车的发动机技术还卖到了国外,工人们都挺骄傲地说:“咱的技术也能走出去!”日本车企的市场份额却在缩水,2022年东京车展上,他们自己都承认跟中国的差距不小。

日媒曾叫嚣:给中国50年也造不出日本发动机-有驾

王传福的影响不小,2014年他拿了扎耶德未来能源奖终身成就奖。他的故事激励着一堆年轻企业家和工程师。

往后看,中国汽车工业还会在自动驾驶和智能技术上发力,王传福和比亚迪肯定少不了戏份。日本媒体当年的话早就被现实打脸了,中国技术现在是实打实地在重塑全球汽车格局。

结语

日媒曾叫嚣:给中国50年也造不出日本发动机-有驾

中国汽车工业的崛起,真不是靠运气,而是无数人拼出来的。从王传福白手起家,到工程师们没日没夜地钻研,再到国家政策给力,每一步都走得踏实。

现在中国车不光在国内牛,在全球也越来越有分量。

日媒曾叫嚣:给中国50年也造不出日本发动机-有驾
#换个角度看世界#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