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21年“长跑”登陆港交所:从“小草房造车”到1840亿市值的逆袭之路

港交所的锣声一响,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站在台上,鬓角微白却难掩激动。这一天,他等了二十一年。从一座安徽芜湖的砖瓦厂,到如今叩开国际市场的大门,奇瑞汽车这趟“长途奔袭”,终于迎来了高光时刻。伴随开盘即上涨11.22%、总市值突破1840亿港元的耀眼成绩,奇瑞成为2025年港股市场最大的车企IPO,也让无数国人为这个本土品牌感到自豪。可谁能想到,这背后的代价,是21年岁月的刀刻斧凿。

奇瑞21年“长跑”登陆港交所:从“小草房造车”到1840亿市值的逆袭之路-有驾

说起奇瑞,这真是中国汽车业的“励志片之王”。2004年时,它怀揣上市梦想,却卡在了市场的门槛外,一等就是整整21年。这期间,无论是国产汽车能否走出低端化刻板印象,还是在合资品牌围攻下如何守住市场,奇瑞每一步走得都像在“钢丝上跳舞”。回头看,这似乎是一场输不起的破釜沉舟,但结果是光明的——奇瑞最终站在了港交所最耀眼的舞台上,摆脱了曾经对市场“望门兴叹”的局面。

奇瑞董事长尹同跃的那句“21年磨一剑”引发了全场热烈的掌声。可是,这把“剑”到底锋利到何种地步?看看奇瑞的历史,“小草房里造汽车”的故事足以传为佳话。1997年成立时,只能靠模仿和学习;如今,产品已卖到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技术到口碑都自成一派。尤其是最近几年,它在新能源车和智能化方向的突破,更是稳稳踩住了市场的风口。

奇瑞21年“长跑”登陆港交所:从“小草房造车”到1840亿市值的逆袭之路-有驾

不过,让企业光鲜的不仅是产品,上市更是企业进入发展的“加速赛道”。奇瑞这次的IPO,募资用途十分明确:35%用于研发新车型和技术、25%用于下一代技术的突破、20%着力拓展海外市场。这份清晰直白的“愿景地图”,无疑是给投资者打下了一针强心剂。更值得玩味的是,超六成资金将被投入研发,这显然说明,奇瑞把“技术立企”这条思路刻在了骨子里。从奇瑞近年来推出的星途、艾虎系列,还有它在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领域的投入来看,这家公司不仅瞄准了国内领导者的位置,还野心勃勃地想和国际一线品牌掰掰手腕。

当然,上市后的挑战也绝不小。就拿奇瑞原先的“全栈自研”策略来说,这是好听但贵得要命的选择。在市场拼低价、股东等利润的背景下,为何不学学华为了不起的那套“整合全球资源”打法?尹同跃显然想得很透,所以近年来开始主推“资源整合优先落地”,旗下品牌重组、架构优化成为了奇瑞的关键词。这无疑是奇瑞的自救举措,也是它从一个家族式车企向现代化企业转型的重要一步。

奇瑞21年“长跑”登陆港交所:从“小草房造车”到1840亿市值的逆袭之路-有驾

至于市场,是最公平的试验场。奇瑞能否如上市当天那样稳步高歌,还得看它未来如何平衡研发野心和资金效率,毕竟市场可没有“熬最狠的夜,赚最少的钱”这种情怀。

上市仪式上的尹同跃意气风发,他说未来的奇瑞一定会比今天更好。这种信心值得钦佩,但想兑现这句话,还需要实打实的成绩单。从埋头22年,到接受市场与国际目光的直接检验,奇瑞的长跑和硬仗才刚刚开场。如今的尹同跃站在高台上回望过去,或许会自问:如果时间能够倒流,奇瑞能把这场游戏玩得更快更好吗?

奇瑞21年“长跑”登陆港交所:从“小草房造车”到1840亿市值的逆袭之路-有驾

也许在很多人眼里,这些都只是问题的一部分,更大的问题是,中国车市的座次牌随时可能重排,奇瑞未来的名字会被刻在哪里?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