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查电动车改装,电轻摩解禁呼声高,群众出行需求难满足

如果你在大街上随便拦下一个骑电动车的大爷大妈,问一句:“你觉得现在的电动车行不行?”十有八九要给你来个白眼:“慢得要命,爬坡都不敢,加个把米也喘。”确实,这两年电动自行车新国标真是定得够严格,一脚就把速度、重量、功率都卡死了,电动车活活变成了“温顺羔羊”。很多人嘴上说遵纪守法,到底还是在心里直犯嘀咕:这车到底是给谁骑的?是为了安全,还是为了添堵?

再看看最近的新闻,从9月开始,全国各地开始对电动车改装严查。别说你把风火轮都给它安上了,只要有改装迹象,不仅车给你扣,商家罚得头昏脑胀。这查得这么紧,是不是一定能解决问题?我看未必。你不妨想一想,这么多骑电动车的,为什么会一有机会就改装提速、加大电池?图什么?难道真想犯法?不是,是日子所迫,生活需求。上班赶路,进城办事,这车不快,能让你啥都耽误。

有意思的是,随着严查升级,老百姓呼吁的声音也越来越高——不如干脆解禁电轻摩吧(包括电摩和轻便电摩),你把门打开,问题反倒少。不管是大城市还是小县城,这种声音真不少,甚至网上的讨论都已经卷成了台风。一边是政策越来越严,一边是群众“喊话”越来越冲——到底是谁在和谁较劲?有时候我就在想:我们的路到底是为谁修的?咱老百姓的出行咋就这么难?

要说新国标,2019年开始推行时,老百姓就有过一轮吐槽。最高25码、车重不能超、功率有限制。这一套下来,本来市场上那些“小钢炮”直接被宣判了极刑。而且你仔细看,这些限制其实就是为了贴合自行车属性,不希望街上忽然多出无数魔改小摩托,满地乱窜——想法其实不是坏。但实际操作呢?严格到今年,莫名其妙的“堵点”就出来了。你让一个50多岁接送孙子的老大爷,再去骑一辆只能窜25码的小电车,那跟他走路的速度差不多。遇到上坡、逆风天,恐怕都得手推了。城里有些工人、小贩,三十公里外赶早市,电车主打个续航和提速,本来是为了减轻负担,可国标一限定,辛苦骑的成了半废品,谁能不着急?

全国查电动车改装,电轻摩解禁呼声高,群众出行需求难满足-有驾
全国查电动车改装,电轻摩解禁呼声高,群众出行需求难满足-有驾

就像妈妈做饭,孩子嫌咸了,也许不是盐撒多了,是菜太咸、鱼太淡、饭也没煮熟。新国标想“一刀切”治理安全问题,结果反而是三头不讨好——商家难,骑手难,交警也压力山大。你看,各地查超重查提速查灯光,连个遮阳伞都恨不得“全国清剿”。可只要需求还在,群体还大,市场一定不死,换个口子就钻了出去。就像挤水泡,破了一个,会有千万个小眼冒出来。查得是一时啊,谁都能看出来,解决不了根本。

全国查电动车改装,电轻摩解禁呼声高,群众出行需求难满足-有驾

大家其实都明白:啥叫违法改装?90%都不是为了那点小造型,是为了解决实际需求。你说上下班早高峰,上坡堵车,一个25码的小电动还只能用几十公里,那你让我买它干啥?难道让我去市场背菜,市场封门的时候时间不等人啊?对吗?有需求就有市场,有监管才有“对策”。商家会给你“旧标”车做噱头,那是真有人要,拍着胸脯说“能提速”——库存就大甩卖,越查反而越“抢手”。你以为禁得住?其实连交警心知肚明,这改不完的。

那为啥市面上呼吁把摩托车、特别是电轻摩解禁的声音越来越高?答案其实不难,老百姓的想法很简单:你本来不让上路,说是安全;但你这又不给解决方案。现代社会,人的流动性这么大,老百姓需要动力强、续航远、速度快又安全的交通工具。非要把全国的公共出行都分成“二元结构”:要么买几万块汽车烧油,要么蹬弱不禁风的慢速电动自行车,这不是强人所难吗?

其实,电轻摩、电摩这两类车,从技术上讲更成熟,从生产标准讲更可控。归为机动车管理,也就是说,你上了牌照、有保险、戴了头盔,全程有轨迹可查,比啥都规范。换句话说,你要是真的担心路上乱窜,把这些“杂牌军”变成正规军不更好吗?再看那些大城市,禁摩好几年了,结果出租车、快递、外卖全靠人腿。摩托车牌拍天价,甚至有些地方炒到十几万,你说合不合理?这不是拿群众需求当牟利手段吗?

与此同时,一些地方呼吁要不就干脆承认“电摩”实际功用,给它们设立一个专用号段、管理办法。这样出行就更方便,安全也能得到保证。否则你光靠查,永远查不过来头——这个“挤牙膏”式治理,反倒激发了民怨,你说有多少必要?

还有人说,那我们干脆提升电动自行车的性能呗,别总卡得那么死。其实这事也难,怕的是一旦放开限速、限重,就有人故意“钻空子”。而且现在的管理思路,还在怀旧。一直怕出了事、影响管理,其实忽略了,人的需要才最要紧。你看,发达国家早就把轻型摩托、电动摩托整成了大众交通工具,规范了使用门槛,管理不见得更难。

全国查电动车改装,电轻摩解禁呼声高,群众出行需求难满足-有驾

这就引出问题了:我们治理城市,推出这一套标准,到底是为了谁在服务?有些人天天喊安全,天天喊环保,可你看看街头巷尾,几百万普通百姓是靠什么在谋生、在糊口、在奔波?是汽车、电动车,还是自己的双腿?你一边喊着要限流限速,一边又禁止更高级别的电动工具,最后苦的,永远是没钱、没权、没地位的小人物。这像啥?就像说管理公路为大货车服务,结果修成了自行车绿道。

现在全国这么查改装,有用吗?能出效果吗?可能短期内能震慑一下,过些日子,还不是回到老路?核心无非两点:要么尊重现实,让电动自行车性能稍微上点台阶,更适合现代生活;要么就果断和世界接轨,解禁电摩、电轻摩,不再怕,而是用好管理工具管起来。只有把“黑户”变“正规军”,大家出行才放心,安全效率都兼顾。

其实,这些问题早就该问自己:城市管理到底是“堵”更方便,还是“疏”更合理?光靠一刀切的限制、查处和打击,能不能真正满足老百姓的需要?说白了,一切交通工具的治理,核心还是以人为本。松一松,大家都轻松。堵死了,谁都难受。要不,回头咱还是多让上点路,把规则理顺,让电摩、电轻摩名正言顺起来,从根源上少点折腾,老百姓才能心服口服。

归根结底,政策不是为了堵人,是要帮人。你能让老百姓“骑得起、用得爽、走得快”,谁还会琢磨改啥车?动动脑筋,汽车、摩托、地铁、公交都能共存,干嘛非“一刀切”?要管是真得管好,别越管越堵心,到头来,都说社会进步,却把几千万人的出行梦想越管越“小”。你说咋整?

所以,别什么都推给“安全”名义下的不便,一刀切只会激发对抗。解禁电轻摩,或者给电动车更有弹性的管理空间,才是真得替老百姓着想。要不然,这场“你查我改我喊你堵”的拉锯,还不知道要演多久,到时候,既耽误了发展,也把日子搞得更复杂。让啥都科学点,顺民意点,这不比天天查、天天罚、天天防,要省心得多?

本文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核心,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联系我方进行修正或删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