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吐槽帖冲上热榜,发帖人自称帝豪第四代车主一年少于一万公里行驶,车底锈斑已明显反映出质量隐忧
昨晚看到那条热榜上的吐槽帖,我第一反应其实就是:这车到底怎么回事?发帖的人说,他的帝豪新车拿到手还没一年的时间,行驶里程不到一万,平时也没做什么特殊的保养。关键是,他还勤洗车,朋友都调侃他泡澡都比你洗车勤快。但他自己一掏车底,看到底盘铁件布满锈斑,不轻不重,但明显锈蚀已经很耐看了。
你说这事能不火?点赞快破万,评论区炸锅,大家都在议论新车质量真保证不了啊。我心里也是在想,底盘出现锈蚀,不能光说个别现象吧?毕竟官方宣传用的工艺是升级了的。根据吉利官网和官方资料,2022年帝豪新款底盘的防腐工艺,盐雾试验都是240小时无红锈,保修期限也是4年或10万公里。按理说,涨价用料这么足,质量检测也不少,怎么会出现一年就穿锈的现象?
我刚才翻了车质网和黑猫投诉,炸出来的料也挺多——近半年就有14个类似的投诉,都是同一批次出的问题。特别是在2023年生产的那批车里,反映锈蚀的比例还不算大,但集中这个时间段,大家都在反馈底盘生锈。4S店检测后,很多车主都听到打补漆,或自费装甲这样的回应,说外部环境不在质保范围内,啥?硬是把责任推给环境。
这点我就有点不理解:按国家的三包规定,比如这类因制造缺陷的损坏,生产商应负责免费维修,也说到底盘防腐是关键部件,或者买个蚀穿都得赔,怎么会不在质保范围内?但其实操作起来很麻烦——打个官司,鉴定费、时间,搞懂这些不比玩拼图简单。很多人在这事上都慢慢冷却,心想:算了,自己看着办。反正开着也惯了锈迹斑斑的底盘。
这让我开始想,汽车这东西,想低价格来刺激市场,结果就像你在超市买打折的水果一样,一分钱一分货。国产车无非是价格便宜,他们的用料、工艺差异大概还在这儿救场。你们知道其实我自己都在琢磨:这些锈蚀,难道除了材料和工艺问题,还真和车主平时的用车环境有关?我认识一个朋友,他说他特喜欢去沿海城市玩,那里海水盐分重,车一小时就能锈。又有人说,车子长期陷在潮湿地下车库,通风不好,锈蚀也快。
这让我想到我自己,尤其我家那个地下车库没有排风扇,空气湿润,开了七年,那车底锈得比新车还漂亮,可我也觉得挺讽刺的:一辆车不开,反而更容易生锈?那是不是车的密封和防腐,还得考虑个平时尽量少开或多注意?
最近还碰到个修理店的师傅说:每次换机油,拆底盘啊什么的,一看底铁件就知道状态。我听完都觉得唉,真是苦中作乐。我还特意翻了下我那相册里的老照片,发现20年前那辆刚买的二手车,底盘膜过无数次,到现在都还没掉锈。估计是原料用的钢板厚实些,喷漆防锈做得细。
你们觉得呢?是不是国产车真得在用料上下一点狠一点?比如用双面镀锌钢板,像长城那会强调的良心制造。但现实是,像长城魏建军说的,国产车生锈,要么是良心问题,要么是工艺问题——这话放到也挺耐人寻味。
我的那辆19款帝豪,底盘冲压件是双层的,22款换成单层,据说减少了成本可能也削弱了耐腐蚀性。真心觉得省点钱怎么了不是唯一的原因,可能是监控和检测不够细致,导致一些料没做到位。更别说,沿海的朋友都表示,长时间不开车,底盘年份越大锈得越少。反向验证,好像也说明用车环境对底盘寿命影响极大。
有个细节我记得很清楚,前几天我搭朋友的车,他说这车实际上盐水泡一泡,也能出问题,要不然海边回去的车都得加装底盘防护。他还笑着说:买车别只看外观,现在连车底都得道道防腐工艺。没细想过这事,但总感觉,车企要是真的认真点,能不能搞得像外面镀层那么坚韧?至少让咱不用每天盯着底部检查。
而且,现在很多人尽量不拆底,怕麻烦,或者硬气点说懒得折腾。但底盘锈蚀严重一方面影响安全,另一方面也影响剩值。心里很清楚,底盘生锈不仅仅是质量差,也和使用环境关系大(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一直在犹豫:这个问题真要道破天机——是不是国产车在用料和工艺上,仍然没有达到长城、吉利、比亚迪们许诺的水平?真相或许还藏在细节里,但我觉得,消费者期待的,不只是漂亮的外壳,更是在潮湿沿海,能坚持多年的硬核。
你们有没有想过,到底一年少跑那么点公里数,底盘就会提前走向衯皮?或者,是不是有些车就是命中注定要生锈?这种质疑一直在我心里徘徊。
反正,我会继续关注,也会自己留心底盘的锈迹变化。想问一句:你们觉得,从车底的锈蚀角度看,国产车的良心在哪儿?还是说,大家都在赌未来?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