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每年一度的新能源高速崩溃大赛,又开始了。
一辆标称710公里的新车,在高速上跑了429公里就直接趴窝找充电桩,这已经不是新闻了,这叫“节目效果”,是所有新能源车主国庆期间必须参与的一场大型行为艺术。你以为你买的是车?不,你买的是一场关于续航里程的玄学开盲盒体验,开到啥全凭运气。这已经不是简单的续航打折问题了,这是直接给你腿打断了,打完还告诉你,你看,你还有手能爬呢。
车企们在干嘛?他们在不务正业,在整花里胡哨的。他们发布会上那个CLTC续航,本质上就是一块压缩毛巾,看着巨大,放进现实这个水盆里,滋溜一下,就缩回了原型。高速120km/h的风阻是什么?是天劫。开个空调是什么?是渡劫失败。你车上坐满了家人,那是增加了因果,电量掉得更快。车企们不是不懂,他们是太懂了。他们知道,只要PPT上的数字够大,只要发布会上的灯光够闪,总会有信仰充足的用户愿意为这场表演买单。
这是一种默契,一场心照不宣的骗局。车企不装了,摊牌了,我的数据就是在实验室里跑的,就是在市区龟速蠕动测的,你有本事别上高速啊。这逻辑就跟渣男一样,我只承诺爱你,没承诺只爱你一个。所以,当你在高速上眼睁睁看着续航数字像跳水冠军一样往下猛掉的时候,你不能生气,你要反思,是不是自己开得太快,对这个脆弱的工业奇迹不够温柔。这种信任的崩塌,不是炸弹,是温水煮青蛙,煮到最后,大家习惯了,甚至会主动为这种虚标辩护:“是是是,都怪我脚法不好”。
然后是基建。高速服务区那6万多个充电枪,听着很多是吧?就问你怕不怕?但现实是,这是一个典型的资源错配悲剧。热门线路的服务区,充电桩像是免费的烤肠摊,排队的人能从服务区排到下一个出口,车主们一个个眼神涣散,面容枯槁,不是在充电,是在修仙。那场面,三体人看了都得气活过来,直呼你们地球人太会内卷了。而那些冷门线路的充电桩呢?孤零零地立在那里,一年被临幸不了几次,运营方亏得底裤都要当了。
这就是一个死循环。最好的商业模式是把热门线路的餐厅直接爆了,大家谁也别吃。但不行,因为资本的逻辑就是这样,锦上添花可以,雪中送炭?炭是战略物资,不能随便给。所以,我们看到了最荒诞的一幕:一边是充电桩前面的人为了抢个位置差点打起来,另一边是充电桩寂寞得能长出蘑菇。更别提那些功率小得可怜的“伪快充”了,一小时充个百分之三十,这哪是充电,这是在给你做电疗,治疗你的里程焦虑症。
我作为一个前特斯拉车主,我来讲句公道话。这事儿,你又不能全怪车企和基建。用户自己的问题也很大。很多插混车主,电池就那么点大,明明有油箱这个任意门,非要和纯电车主抢那几个珍贵的充电桩。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这是一种“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的掀桌子精神。纯电车主看着他们,心里估计骂了一万遍“坏了菜了”。这是一种信仰的背叛,你明明是个混血,非要挤进纯血的道场里抢资源,典中典。
还有就是规划。大多数人开车上高速,就跟玩俄罗斯轮盘赌一样,坚信下一个服务区一定有空位。他们宁愿在车里把三国的评书听完,也不愿意多花十分钟下高速去城里找个充电站。为什么?因为懒,因为路径依赖,因为总觉得“万一呢?”。这种集体无意识的“赌徒心态”,直接把高速服务区变成了大型堵场。大家都在赌,赌赢了充电一小时,回家吹牛逼;赌输了,排队三小时,发朋友圈骂娘。
写到这里,我突然感觉,我这个比喻可能不太精准,但情绪到了就行。
所以怎么破局?说实话,那些“多方协同”的漂亮话,每年都在讲。车企要诚实,基建要均衡,用户要规划,政府要补贴。道理谁都懂,但谁都不想先动。因为谁先动,谁就可能吃亏。车企说实话了,续航短了卖不出去怎么办?基建去冷门地方建桩了,亏本了谁负责?用户都去规划了,万一规划的那个桩是坏的呢?
这帮人到底会不会造车啊?!
真正的破局点,从来不在技术,而在思维。自动驾驶的关键不在特斯拉,在“老头乐”。只要大爷躺得快,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同理,续航问题的关键,也不在于电池技术,而在于一种更流氓的解决方案。比如,车企疯狂堆叠的,不是续航,而是“赛博功德”,让你觉得续航虽然虚,但品牌有光环。奔驰最值钱的是那个标,特斯拉最值钱的是马斯克本人。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
真的,有时候我觉得,研究自动驾驶,不如多研究研究我老家村口那棵大槐树,它见过的魔幻交通场景比任何AI都多。
所以,国庆高速的“充电荒”,谁来买单?没人买单。这是一场所有参与者共同导演的荒诞剧,大家都是演员,也都是观众。车企在表演技术,基建在表演布局,用户在表演焦虑。要想不被这场闹剧裹挟,解决方案其实非常简单粗暴,根本不需要那么多专家分析。
要么别在国庆开电车上高速,要么就带个帐篷去修仙。
就这么简单。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