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压油箱这事,我翻了下记录,不看没察觉,一看才懂

王传福哽咽说出“比亚迪是我的命”,背后是一场千元油箱引发的行业暗战

2023年5月,长城汽车一纸举报信投向国家三部委,直指比亚迪秦PLUS DM-i、宋PLUS DM-i使用常压油箱导致排放超标。 这场看似技术路线的争论,却在两年后演变为中国三大车企的混战。

2025年6月,重庆论坛上吉利高管杨学良公开声援长城:“常压油箱事件就是典型的违法犯罪,两年了还没结论! ”比亚迪李云飞次日反击:“我们方案合规,但用户体验差才换高压油箱。 浙江某头部车企2018-2023年不也用常压油箱? ”吉利、长城、比亚迪的“三国杀”彻底撕开了行业遮羞布。

常压油箱这事,我翻了下记录,不看没察觉,一看才懂-有驾

常压油箱:低成本方案的技术赌局

比亚迪的常压油箱争议核心在于一套“曲线救国”的技术:当车辆长期纯电行驶时,系统每周自动启动发动机3-5分钟,燃烧碳罐内积聚的燃油蒸汽以满足排放标准。 2021-2023年,该方案通过国六A认证,却埋下两大隐患:用户投诉“油箱偷烧油”,以及同行质疑实际排放是否真达标。

第三方拆解将矛盾推向高潮。 吉利自曝拆解比亚迪老款车,结论与长城举报一致;比亚迪则反指吉利领克等混动车型同样采用常压油箱。 更关键的是,常压油箱成本比高压油箱低近千元——按比亚迪年销300万辆计算,可省下30亿元。 当秦PLUS杀入7.98万元区间,这千元成本差成了价格战的胜负手。

常压油箱这事,我翻了下记录,不看没察觉,一看才懂-有驾

监管真空下的罗生门

国标只规定蒸发污染物限值(国六B要求0.5g/周期),未强制油箱类型。 比亚迪认为“技术路线自由”,长城吉利却坚称“高压油箱是唯一可靠方案”。 监管部门两年未定论,车企在论坛喊话“必须给法律结论”。

这场僵局暴露行业潜规则:头部品牌早期均探索过常压油箱路径。 公开资料显示,吉利2018款博瑞GE PHEV、长城WEY P8等车型同样采用常压油箱。 比亚迪的“特殊”在于其DM-i技术能实现发动机与车轮解耦,让发动机在纯电模式下强制启动脱附——其他品牌因技术限制更早转向高压油箱。

舆论战背后的生死焦虑

当技术争议升级为“车圈恒大”指控,王传福在股东大会哽咽回应:“比亚迪是我的命! ”这句剖白背后是残酷现实:2024年长城净利润暴跌30%,吉利单车利润不足比亚迪1/3。 价格战下行业利润率跌破4%,比亚迪靠垂直整合压缩成本,对手则试图用合规性质疑瓦解其价格优势。

用户成为暗战中的牺牲品。 常压油箱车型在纯电模式下无故启动发动机,既增加油耗又引发安全疑虑;而全面高压油箱带来的成本压力,最终导致部分车型底盘、悬挂等隐蔽部件用料降级。

沉默的技术派与喧嚣的舆论场

王传福曾强调“不拉踩同行是底线”,但比亚迪的反击策略已转向“互揭底牌”。 李云飞点名浙江车企后,广汽高管随即声援吉利,称杨学良是“行业嘴替”。 这场混战映射出中国汽车的撕裂:当创新者以技术破局,既得利益者用规则狙击;当监管缺位,真相淹没在“又蠢又坏”“贼喊捉贼”的骂战中。

拆解报告、专利文件、用户投诉在舆论场反复翻滚,唯独缺失监管一锤定音。 油箱里的千元成本暗战,早已无关环保初心。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