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称700公里续航的电动车,在高速堵车8小时后实际只能跑112公里”,这个来自真实车主实测的数据,让多少新能源车主在2025年国庆假期的高速公路上彻底崩溃。
当张先生带着一家老小在30多度高温中煎熬三小时不敢开空调时,他或许没想到,自己花20多万买来的“高科技”,最终败给了一场看似普通的堵车。
今年国庆假期,高速公路再次变成了新能源车主的“修罗场”。 一位车主在社交媒体上吐槽:“堵车三小时,全家老小在车里蒸桑拿,就因为电量只剩18%,下一个充电站还有30公里。 ”这种场景在全国各地高速路上并不少见。
与燃油车对比鲜明。 油车车主在堵车时可以坦然开着空调,听着音乐,丝毫不担心续航问题。 新能源车主却要时刻盯着电量百分比,每一次续航数字的跳动都牵动着神经。
续航缩水,从实验室到高速路的“落差”
新能源车在官方宣传中标称的续航里程,往往基于理想工况。 现实使用中,尤其是高速行驶加上空调使用,续航会大打折扣。
有实测数据显示,一辆标称续航700公里的电动车,在高速堵车8小时后,实际续航仅剩112公里,连标称值的零头都不到。
冬季低温环境下,问题更加严重。 根据汽车资讯平台“懂车帝”的测评数据,热门新能源汽车在冬天时续航“打骨折”。 特斯拉热门车型Model 3在-15至-10摄氏度的冬季环境,续航达成率大幅降至46%。
一方面,冬天温度低,电池活性下降;另一方面,冬季车内开热空调,会更消耗电量。 不少电动车主在冬季开长途时,面对骤降的续航,只能选择“关空调,开双闪,靠右行驶”,在低温中瑟瑟发抖坚持到下一个服务区。
充电焦虑,排队三小时,充电一小时的现实
充电设施不足是另一个致命问题。 今年国庆假期,高速充电桩平均排队时间长达47分钟,热门路线动辄两小时起。 有车主在朋友圈哀叹:“3小时开100公里,充电又耗2小时,这哪是出行? 分明是渡劫! ”
从湖南到四川,多地高速服务区充电桩前都排起了长龙,叫号等待1-4小时不等。 有服务区为避免排队混乱保持秩序,采用排队取号、充电限充80%等方法。
一位从广州自驾回湖北老家的辰女士告诉记者,她在湖南官庄服务区充电时,拿到的号码是49号,当时前面还有14辆车在等待。 服务区仅有2台共4个充电口,“一辆车充完要40分钟左右,晚上11点半才轮到我们,排队3小时,充了近1小时才满电”。
责任归属,多方问题交织的复杂图景
面对这一困境,责任认定并非单一。 车企是否存在夸大宣传? 当消费者发现实际续航与宣传差距巨大时,难免会产生被误导的感觉。
不少新能源车企在推广时强调理想状态下的续航数据,却未充分告知消费者极端工况下的实际表现。
基础设施建设跟上了吗? 中国充电联盟统计,2024年全国新增公共充电桩85.3万台,总量达357.9万台,全国6000多个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充电桩覆盖率已超97%。 高覆盖率并未完全缓解节假日的充电拥堵。
国家电网智慧车联网平台的预测显示,今年国庆期间,全国超三分之一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桩将处于满负荷工作状态,充电高峰时段高度集中。 充电桩数量不足、分布不均衡、故障率高等问题在节假日被放大。
技术路线之争,纯电、混动与增程式的选择
对于经常跑长途的用户,混动或增程式车型可能是现阶段更明智的选择。 增程式电动车在今年一季度销量增长67.3%,比纯电车型快一倍。 这类车型在堵车时发动机可发电,大大减轻续航焦虑。
有车主体验后表示:“理想L9跑1300公里无需充电,问界M7堵车10小时油耗不到6升。 技术应该服务于人的真实需求,而不是让人去适应技术的局限。 ”
消费者的艰难选择
面对这些问题,新能源车主需要调整自己的用车习惯。 出行前做好路线规划,了解沿途充电站分布;电量低于30%时就寻找充电桩,预留足够冗余;在高温或低温天气下,合理使用空调系统。
有专家建议:“别信‘实验室续航’,买车前搜真实车主的堵车续航帖,尤其关注冬季/高温数据。 长途刚需用户可考虑混动车型,减少续航焦虑。 ”
充电设施建设也在加速。 按计划,到2026年底将实现高速服务区充电桩100%全覆盖,且每个服务区至少配备12个桩,其中80%以上为快充桩。 这些规划能否真正解决节假日充电难问题,仍有待时间检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