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高管怒掀桌!油车依然强劲,电车能否撑起未来?

最近,吉利汽车几位高管的发言在业内激起了不小的波澜。核心观点很明确:未来2-3年,彻底放弃燃油车业务的车企可能会面临困境。这话听起来有点“反潮流”?毕竟现在满大街绿牌车越来越多,新能源的势头看起来势不可挡。但吉利敢这么说,底气就藏在它亮眼的财报里:2024年,吉利汽车总收入冲上2402亿元,净利润达到166亿元,全年卖出了超过217万辆新车,这三项指标统统创了历史新高!

有趣的是,燃油车依然是吉利的大功臣。 虽然新能源车销量增速喜人,占到总量的35%,但燃油车贡献了销量的“大半江山”,并且在利润这块表现得“相当给力”。这就引人深思了:在新能源浪潮如此汹涌的当下,吉利靠燃油车“闷声发大财”,背后的逻辑到底是什么?消费者和市场又告诉我们什么信号?

“两条腿走路”的稳健哲学

吉利的策略,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叫 “燃油+新能源”双线并行。这可不是简单地“墙头草两边倒”,而是基于对市场多元需求的深刻洞察。

消费者需求是多元的: 新能源车的优势(智能化、使用成本低、环保潜力大)毋庸置疑。但不可否认的是,现阶段,仍有大量消费者对燃油车情有独钟。

吉利高管怒掀桌!油车依然强劲,电车能否撑起未来?-有驾

续航与补能焦虑: 尤其是在寒冷的北方地区,冬季续航打折、充电时间长、以及偏远地区充电桩覆盖不足,都是实实在在的顾虑。“五分钟加满油,说走就走”的自由感,依然是很多长途驾驶者或基础设施不完善地区用户的刚需。

保值率与维修成本: 普遍来看(当然有例外),成熟燃油车型的二手车保值率和常规维修保养的成本确定性,目前相比部分新能源车(特别是电池更换成本)更能让部分务实型消费者安心。

驾驶习惯与“情怀”: 燃油车引擎的声浪、传统的机械操控感,对一部分“老司机”或性能爱好者来说,是一种难以割舍的体验。

全球视野下的市场差异: 国内市场新能源配套确实走在世界前列,但放眼全球,很多地区的充电基础设施远未完善,消费者对燃油车的接受度依然很高。放弃燃油车,就等于主动放弃这片广阔的国际市场。

技术发展的“进行时”: 电池技术(续航、快充、低温性能、成本)仍在快速迭代升级中,但尚未达到完全替代燃油车的“终极形态”。桂生悦高管预言的 “油电平权”阶段(政策红利消退,油电同台公平竞争)一旦到来,没有燃油车业务作为“压舱石”和缓冲地带的车企,抵抗市场波动的能力可能会削弱。

所以,吉利的“双线并行”本质上是一种风险对冲和能力储备:

吉利高管怒掀桌!油车依然强劲,电车能否撑起未来?-有驾

1. 用新能源车抢占未来赛道: 积极布局新能源技术,推出银河等系列产品,参与市场竞争,积累技术经验,塑造品牌未来形象。

2. 用燃油车稳住当下根基: 凭借成熟的研发、生产体系和稳定的市场需求,通过技术升级(如混动技术)持续优化燃油车的性能和油耗(应对日益严格的法规),保住市场份额和利润来源,为新能源转型提供坚实的资金和时间支持。就像吉利强调的,这是基于自身优势的 “差异化竞争策略”。

比亚迪的“破釜沉舟”同样值得尊重

当然,市场策略没有唯一正确答案。比亚迪选择了另一条令人敬佩的路径—— 全面转向新能源(纯电动+插电混动),甚至停产了纯燃油车。这条路走得非常坚决,也取得了巨大成功。其核心优势在于:

垂直整合与成本控制: 作为电池巨头起家,比亚迪在核心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上拥有强大的自研自产能力,实现了显著的成本控制和技术协同效应。王传福董事长曾表示的“定价权”优势,正源于此。

规模效应与先发优势: 庞大的销量摊薄了研发和生产成本,使其能够发起“电比油低”的价格战(如秦PLUS荣耀版),快速提升新能源渗透率,抢占市场份额。

吉利高管怒掀桌!油车依然强劲,电车能否撑起未来?-有驾

聚焦资源,抢占未来: 将全部资源押注新能源领域,避免了内部资源分散,可以更专注地推动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

比亚迪的成功证明了新能源赛道的巨大潜力,但它模式的成功有其特定条件(强大的垂直整合能力)。 吉利高管杨学良此前对比亚迪降价的评论(担心“赔本赚吆喝”不可持续),也从侧面反映了不同企业战略路径选择的差异和担忧点。

未来是谁的?关键在于“人”与“技术”

那么回到最初的问题:燃油车时代真要翻篇了吗?电车能否完全撑起未来?

答案是:未来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而是一个多元共存、逐步演进的过渡期。 长安汽车的朱华荣总说得精辟:“淘汰的不是燃油车,而是纯燃油时代!

燃油车的生命力仍在: 在长途出行、特定地域(寒冷、偏远)、工具属性强(商用车、越野车)、以及重视保值率和维修便利性的市场,燃油车(尤其是搭载了先进混动技术的车型)仍将长期扮演重要角色。吉利的桂生悦高管断言其市场“不会轻易丢失”,是有坚实基础的。

吉利高管怒掀桌!油车依然强劲,电车能否撑起未来?-有驾

新能源是大势所趋: 在基础设施完善的城市通勤场景、政策支持地区、以及对智能化、环保和低成本出行有强烈需求的消费者中,新能源车的渗透率将持续提升。随着电池技术突破(固态电池、更高能量密度)、成本下降、快充网络完善以及低温性能优化,新能源车的短板将被逐一“抹平”,吸引力将越来越强。

混动是关键的“桥梁”: 插电混动(PHEV)和增程式电动车(EREV)这类“可油可电”的技术,完美解决了当下很多用户的里程焦虑和使用场景限制,销量暴涨(如文中提到70%)就是市场最好的回应。吉利高管提到的“油电混动可能是终极赢家”(至少在中短期内),正是看到了其强大的过渡价值。

给普通消费者的几点实用建议:

作为“小周”,最后给大家一些2025年买车的实在建议,别被口号带偏,关键看需求:

1. “通勤达人”(每天<50公里,充电方便): 纯电车是真香!使用成本低(电费远低于油费),安静平顺。重点关注续航(标称值打8折看实际)和充电便利性。

2. “长途达人”(经常跨省出游): 燃油车或者靠谱的插电混动(PHEV)/增程式(EREV)是省心之选。加油便捷,续航无忧,避免找桩烦恼。纯电长途需谨慎规划。

吉利高管怒掀桌!油车依然强劲,电车能否撑起未来?-有驾

3. “务实保值派”(3-5年内计划换车): 优先考虑成熟、口碑好的燃油车(尤其日系品牌保值率相对稳健)。谨慎选择冷门或技术迭代过快的纯电车型,注意保值率风险。

4. “科技尝鲜党”: 新能源车(尤其是中高端纯电或智能混动)在智能化、自动驾驶辅助等方面的体验通常领先。预算充足的话,可以拥抱前沿科技体验。

总结:

吉利高管关于“无油车即输家”的观点,源于其对多元化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的深刻理解,以及自身“双线并举”战略的成功实践。它提醒行业和消费者:新能源是未来方向毋庸置疑,但转型之路需要稳健务实,尊重客观规律和多元需求。比亚迪的“全面电动化”则展示了另一种成功的范式,其强大的整合能力是关键。

最终,市场会奖励那些能够精准满足不同用户需求、技术储备扎实、战略灵活务实的车企。 对于我们消费者而言,与其争论“油电谁赢”,不如静下心来,根据自己的实际用车场景、预算和对技术、成本的偏好,选择当下最适合自己的那一款车。毕竟,车是服务于人的工具,好用、省心、划算,才是王道!长安朱华荣总的预言或许正是未来的写照:燃油车、混合动力(油电混动/插电混动/增程)、纯电动将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 “三分天下”,各自服务好自己的目标人群。汽车行业的未来,注定是多元而精彩的。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