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香氛,门外是被半透明塑料膜包着的新车,工厂工作人员正用扫描仪在车身上来回晃悠。车灯闪了闪,像个刚睡醒的巨兽。我蹲下来用指甲扣了一下那传说中的“航天级热气胀钢”,发出清脆的一声。也许再过几年,这声响会变成某家汽车博物馆里的背景音效,当然,也有可能和不少“PPT造车”的声音一样,无声无息地消散在空气里。
互联网和家电厂的高管们,拍着胸脯跨界做豪车,这事儿听着多少有点像“专科门诊突然宣布包治百病”。追觅汽车这次的“官图”一出来,互联网那帮乐子人先按捺不住了——“对标布加迪”,“1.8秒破百”,“全球销售”。不看车标,还真以为是哪国新晋富豪的玩具。布加迪成人类速度信仰,不差那一场噱头,但国产家电厂想复制?这就像凉白开硬说自己能替代82年的拉菲,除了让人大脑短路几秒,很难激起别的涟漪。
整场追觅汽车首秀,关键点其实在“概念车”这三字。CEO恐怕比谁都明白,PPT上飞得最高的翅膀,往往折腾不进量产线。据称“热气胀钢”、“超级BOOST模式”,“极限风阻系数0.185”,这些数据对普通人来说其实没啥实际概念。就跟用1000兆网络看80年代电视剧一样,再快也白搭。等“美国CES展”亮相后,恐怕更热闹,科幻片里的音效可以直接借来用一用。
当然,这一切并不是天方夜谭。毕竟,互联网造车史上也不是全是烧钱的笑话。蔚来、小鹏等前辈们,拎着裁员名单平静迎接熬夜和融资,每一年都能给资本市场添一串新名词。不过,他们至少熬过了最初的试制车阶段,不是光PPT上画圈圈而已。
那问题来了——谁会买这个对标布加迪的“国产家电牌超跑”?按10年前的套路,市场调研、目标客户画像、渠道策略都得摆上桌。可到了今天,卖车这事儿更像一场脱口秀:你说你的天花板,我演我的超越。需求和供给鸡同鸭讲,真正的消费者往往只是站在屏幕前乐呵呵地看热闹。对普通有钱人来说,布加迪和国产家电超跑的差别,大概率不光是在弯道能不能漂移,更在于朋友圈发照片有没有人点赞。
专业视角下看,跳进整车制造这条河的家电厂,面对的是一条冰冷彻骨的流水线和试错成本。一辆超跑,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磨。最早互联网造车还是焊机跟软件的爱情,现在升级成了AI芯片和智能制造的联姻,可核心问题没走远:你怎么证明你这堆参数不是纸面数字,而是真刀实枪?你怎么保证明天客户的车还能招呼起高速和赛道?你怎么让一直在冰箱电视上赚快钱的研发团队,死磕一个小数点后的轮端数据?
讲个黑色幽默,造轿车讲稳、造SUV讲大、造超跑讲快。想象家电公司总监开会动员:“我们今年要让天猫超跑销量第一!”对不起,幻想归幻想,市场已经用小鹏P7的保值率告诉了大家一个道理:隔行如隔山,下山容易上山难。路虎可以和美的联名出空调,海尔造的数据中心没谁反对,可真要论百万级超跑,寒冬里敢冲上赛道的不多。
但不能否认,有时候观众要的不是比赛,而是故事。追觅造车,不管是将来真的上路,还是止步PPT,多少让人看到国产制造的一点野心——谁说家庭吸尘器的制造者不能梦想极速?这事儿要真能成,或许是国产创新的又一出好戏,但若只剩数据在吹牛,终归是一场喜剧收尾。
站在冰冷抽屉边上扔下最后一沓资料,我琢磨着,几年前前途汽车亮相时,也没少挣足眼球。今天想起来,PPT上的亮色已经被历史翻页。谁会买追觅汽车的“布加迪平替”?也许有那么一两个想在“朋友圈超车”的勇士会考虑,但量产、可靠性、服务体系和品牌信任,这些问题始终如影随形。
最后留个小问题:在消费越来越理性的今天,豪华超跑是不是还需要“中国制造”?又或者说,真正的造梦者,是不是其实并不打算把梦变成现实?这台封闭式前脸的“布加迪国产克隆”,究竟是未来之星,还是又一个PPT里的钉子户?等2027年,我们还能记得今天对这台车的讨论吗?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