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泰港股上市,智能座舱出货增长,多家车企投资

今天看到博泰车联在港股上市的消息,我的第一反应就是中国智能汽车这条赛道越来越卷,而且主角开始变得不一样了——以前一说到汽车互联网大家想到的都是BAT、小米、华为这种大厂,没想到这回是博泰这种“幕后玩家”在资本市场占了个C位。这次上市,还直接让博泰成为了港股智能座舱第一股,这个意义非常大,也反映了智能汽车发展到今天,产业链里的机会已经不单只是车企,还有那些为车企赋能的零部件商和解决方案提供商。这其实是行业成熟的必经之路。

先说博泰这家公司吧。很多人听到名字可能不熟,但其实他们做的产品,如今你在国产品牌的中高端车型上,十有八九都能见到他们的技术身影。智能座舱这个概念现在特别火,说白了就是让车内部变成一个更智能的空间,交互更自然,体验更好。你要是平时用特斯拉、理想、小鹏、蔚来这些新势力,肯定知道那种大屏、语音交互、人机互动的炫酷。可你得知道,厂商造车讲体验背后,真正实现这些体验的,往往就是像博泰这种技术供应商。

博泰能成为港股智能座舱第一股,不是没原因的。看它的数据,这几年营收翻番,从12亿做到25亿多元,这已经不是个小公司;出货量也在猛增,三年下来智能座舱控制器的累计出货量跑到四百六十多万套,去年的出货量直接拉到九十多万台。按行业排名,博泰已经是国内前五大车厂的主要供应商之一。不仅如此,博泰还在加速走向全球,和保时捷做起了生意,成了国际品牌的供应链一环,这可不是随随便便谁都能干成的。

这里头有意思的是,小米、东风、一汽等等一堆重量级投资人都成了这波上市的股东。这其实反映出一个信号——车企们很清楚智能座舱有多重要,也明白光靠自己研发远远不够,产业链上得有伙伴,有人做技术配套,做服务做支持。小米为什么投,东风为啥也来分杯羹?不就因为他们都看好这个赛道,都押注智能汽车是下一个风口嘛。

但是大家也不能只看到光鲜的表面,博泰现在是增收不增利——什么意思呢?就是营收账面上拼命往上走,净利润却还是亏损的。三年时间亏了超过12亿,而且亏损还在波动变大。从公司对外的信息来看,亏钱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研发花钱凶,二是客户付款很慢,回款周期长,三是毛利率被挤压。这个其实是大部分新兴产业公司上市前后的常态。你想想,这几年智能汽车、自动驾驶、智能座舱全都高投入,行业变化又快,不把钱投入在研发、技术迭代、团队上哪能赶上风口。所以短期里亏钱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增长、研发停滞。如果明年还能继续保持三四成的营收增长,等到市场规模真正起来,公司财务就会慢慢走上正轨。

另外,有个细节让我觉得特别值得拿出来聊聊。你看博泰最近和保时捷干的那票大活——一起联手打造给中国市场定制的信息娱乐系统。这不是一般国产厂商都能有的资源和能力。说白了,这背后其实是中国智能汽车产业供应链国际化的一个缩影。以前咱们总觉得国外品牌壁垒高、市场难进,其实如今中国供应链、软件、硬件的技术水平早就到了能和他们PK的地步。再加上中国用车环境对智能化的“卷”程度全世界第一,国内厂商被市场和用户锤炼得很厉害,这让国外品牌在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反而更愿意用本地方案,甚至外包给中国公司来做。你说,这一局不就翻身了么?

当然,话说回来,中国的智能汽车大环境和小环境都在变化。主机厂越来越重视生态圈布局,既要自己掌控核心体验,也要跟优秀供应商深度合作,所以像博泰这种企业未来吃香是必然的。看投资阵容里,小米、东风、一汽都出现,这其实就是产业链里“抱团取暖”的思路——大家抱在一起才能短期抢分蛋糕,长期做大蛋糕。

小米是个很值得注意的角色。雷总进军汽车行业大家都看到了,他为什么投博泰?一方面,他有自己做汽车的需求,但是造车周期长、生态建设慢,肯定需要拖一波现有合作伙伴跟自己捆绑;另一方面,小米本身就有手机、家电、生态链,那博泰座舱要是未来能跟小米手机、小米家居深度打通,那想象空间就大了。到时候买个小米车,跟家里所有智能设备无缝互联,甚至买个小米电视、小米扫地机器人,说不定车载屏幕就能一键控制所有家里的设备。这就是生态的魔力,用户黏性和体验的升级,是未来赛道的核心。

从用户角度看,现在的中国消费者对智能座舱的要求可高了,不是之前有点导航、有点听歌就行。现在谁家车没个大屏幕、没个手势识别、没个语音助手、没点AR、HUD、APP生态,都不好意思卖车。消费者年轻化,对智能体验的要求暴涨,实体按键慢慢淘汰,交互逻辑天天在卷,底层硬件更新超级快。这其实多亏供应链厂商不断研发投入、产品打磨,博泰这样的企业敢砸钱做研发,哪怕亏点也愿意,目的就是抢先把技术做深、做透、做精。

博泰港股上市,智能座舱出货增长,多家车企投资-有驾
博泰港股上市,智能座舱出货增长,多家车企投资-有驾
博泰港股上市,智能座舱出货增长,多家车企投资-有驾
博泰港股上市,智能座舱出货增长,多家车企投资-有驾

但这里还是要提醒下大家,供应链企业的压力也大。车企如果自己能做,自己就干了,成熟度提高后总想尽量自主可控。供应商的风险在于要不断保持技术领先,防止客户一家独大。比如,今天你是小米的独家供应商,明天客户壮大了,资源多了,说不定自己上马或者拉更多供应商进来,价格压得你够呛。所以坐在技术供应商的位置,除了靠资本、靠融资,还是要有持续技术更新、产品体系完善和客户多元化,对行业变化要跑得更快、更灵活,守住核心竞争力。

上市对博泰而言,是机会,也是挑战。先有资本市场背书、后有现金流补充,能解决研发投入大、回款慢的燃眉之急;但是,上市了在资本市场上要天天接受审视和拷问,盈利压力、业绩增长压力谁都逃不了。这也是考验一家科技公司真正成长的标志。港股智能座舱第一股这面旗子扛起来了,接下来就得奔着做全球行业头部去努力。

从更大的格局看,智能座舱变成了中国汽车弯道超车的突破点之一。过去我们总觉得三电、自动驾驶可能才是最硬核的地方,其实像智能座舱、车机OS、车辆交互这些偏软实力的东西,对用户体验拉动最根本,对品牌认知增强也最显著。中国供应链、软件公司最擅长干这种把体验搞极致、软硬协同做到底的活。未来市场无论是国内用户还是国际用户,都会越来越在乎座舱智能化的实际体验。谁能提前踩准趋势,把技术积累做厚、客户体系做广,谁就有可能从幕后变成台前。

最后总结一句,这次博泰登陆港交所,是中国智能汽车产业链走向成熟、综合竞争力提升的直接体现。不光给了投资者、供应链上下游、竞争对手信心,也逼着行业更快适应技术升级和产业变革。也许下一步,我们还能看到更多软硬件结合的幕后冠军变成行业一线,有更多“中国智能制造”企业在全球刷出存在感。谁知道,未来还有没有手机里的“华为鸿蒙”、新能源车里的“宁王”,会不会智能座舱里也跳出一个全球级巨头,等时间给我们答案吧。

博泰港股上市,智能座舱出货增长,多家车企投资-有驾
博泰港股上市,智能座舱出货增长,多家车企投资-有驾
博泰港股上市,智能座舱出货增长,多家车企投资-有驾
博泰港股上市,智能座舱出货增长,多家车企投资-有驾

总之,现在全球智能汽车都得看中国,智能座舱也不会例外。博泰今天敲钟,只能算新时代“群雄并起”的序章。未来的故事,一定比你想象得精彩。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