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3日晚,上海街头一辆理想MEGA在行驶中突然起火,车身迅速被烈焰吞噬。车内三人侥幸逃生,但四小时后,云端系统才发出冷却液异常警告——而那时,车已烧成空壳。
这不是一起孤立事故,而是11411名MEGA车主集体信任崩塌的开始。10月31日,理想汽车宣布召回全部2024款MEGA,原因竟是冷却液防腐性能不足,可能导致铝制冷却板腐蚀渗漏,进而引发动力电池热失控。问题出在材料批次,却埋藏于最核心的三电系统。更令人不安的是,系统早在事发前4小时就已预警,但企业未采取任何干预措施。
这背后,是一场关于“智能”与“安全”错位的深刻悖论。理想曾以“不起火、不爆炸”为MEGA的核心卖点,将其包装成“家庭用车的终极守护者”。可当真实风险来临,所谓的智能预警沦为事后记录仪,所谓的安全承诺成了舆论风暴中的空头支票。技术越复杂,信息越不对称,用户就越难判断:自己驾驶的究竟是未来座舱,还是一座精密的隐患容器?
对比行业做法,理想的反应已属积极。它没有像特斯拉那样将起火归咎于碰撞或驾驶员操作,也没有像小鹏一样暗示改装责任,而是主动备案召回,免费更换动力电池与电机控制器,并延长质保至10年或20万公里。这种“不等待调查结论”的决断,某种程度上兑现了李想“生命只有一次”的声明。
但真正的考验不在召回本身,而在信任重建。蔚来2021年因电池短路风险召回近五千辆车时,不仅免费换电,还在换电网中彻底清除问题模组,用行动证明“安全无例外”。而理想此次虽行动迅速,却暴露出对非碰撞类预警的响应机制空白——一个本可拦截的风险,因缺乏预案而滑向灾难边缘。
智能汽车的本质,是把安全托付给算法、材料与企业的责任心。当一辆车能自动泊车、语音交互、远程升级,用户有理由期待它在危急时刻也能主动保护自己。可现实是,再先进的系统,若缺乏与之匹配的风险响应流程,也不过是一具华丽的躯壳。
技术可以迭代,材料可以更换,唯独信任一旦破裂,修复成本远高于召回账单。车企真正该召回的,不仅是那11411辆车,更是对安全零容忍的敬畏之心。毕竟,每一次预警,都是系统在替用户呼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