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小牌”凯翼汽车为何能出口逆袭?
中国汽车市场的“内卷”早已不是新闻,如今甚至蔓延到了海外。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今年上半年,我国汽车出口达308万辆,同比增长10.4%。而这其中,四川本土小牌——凯翼汽车的表现,可以用“异军突起”来形容:出口同比增长超过300%,相较同期激增三倍!国产“小透明”,为何在出口上能“得行”?真如网友所调侃:“出口是救命稻草,小牌也能开大船?”
记者亲赴位于宜宾三江新区的凯翼汽车有限公司采访,刚进大门,就看到办公楼前停满了待发的新车。面对“卖得好怎么还有这么多库存”的疑问,副总经理韩韧的回答简单直接:不是卖不掉,而是发货太快,生产跟不上节奏,只能暂时堆放一下。如今的凯翼,每年出口飞涨,光今年上半年就已出货一万多台,超越去年全年数量,全年目标剑指四万台。“这还只是启动阶段,明后年,目标是直接上八万台,”韩韧信心满满,“能不能实现?死磕试试!”
凯翼的海外逆袭,打了多少主流大牌的脸?小品牌为何敢押重注出海?答案是国内汽车市场卷成“深红”,能混出头、刷知名度的空间极为有限。别说“弯道超车”,一个转弯都没有。反观海外市场,在国内车企眼中尚处于“浅红”状态,空间大、机会多,但挑战也不小。
首先要面对价格战。根据高盛预测,2025年全球新车需求或达9000万辆,而国际市场需求占三分之二。国内白热化竞争持续,许多车企不得不把目光投向出口,兵家必争之地已不是国内赛道。韩韧直言:“国内价格战蔓延出去了,国外价格竞争同样激烈。”有的海外市场,直接遇到大牌搞“七折清仓”,让价格体系随时崩盘。凯翼这种知名度有限、基础薄弱的小车企,如何自救?
凯翼的算盘有两个关键步骤。首先是铺货,抢市场。遇到出口潜力大的国家就马上布点,插旗子,建网点,一口气已经进驻全球54个国家和地区,合作渠道近400家,经销网络快速覆盖主流市场,以最快速度打造知名度。其次,是找对合作伙伴。凯翼挑选的都是当地首屈一指、有实力的头部企业,经销商本身就是当地的中老牌子,通过“借东风”提升自身形象。凯翼不靠品牌牛逼,靠的是产品颜值高、配置有科技感、性价比也不赖,成了很多经销商的第二选择。
说到卖得最好的是哪类车?许多人以为,新能源一定风头正劲。但现实恰恰相反,各地需求实际情况千差万别。韩韧直言,海外市场仍以“油车”为主,原因很简单:充电桩普及慢,国外消费者对纯电尚有疑虑。混动、增程类车型,更受海外用户欢迎。不过,新能源部分销量增长势头明显,市场教育与习惯还需时间沉淀。凯翼深谙“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道理,不搞自嗨,不死磕小众,而是顺应最大需求。
当然,小牌子也有苦恼。凯翼的产品结构单一,多是现有车型“拉皮”,缺乏为国际市场定制的新车。但等一等,凯翼已经着手开发海外市场特供款车型,调转公司重心、调整资源分配,继续深耕国际赛道。国内国外“两手抓”,小品牌也能活出大姿态。
凯翼的海外逆袭,不只是一个企业的幸运,更是中国无数中小车企在全球市场艰难突破、勇敢试错的缩影。它启示我们:哪怕是“小而不弱”,也能靠策略和务实,杀出一条血路,为中国品牌出海增添一种独特色彩。未来,谁说“小厂牌”不能成为“国际大玩家”?在激烈的全球汽车江湖,小品牌正用中国智慧和坚韧,书写另一种精彩答案。
本平台致力于传播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信息,若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认真核实并改进。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