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己LS9上市两天老车主先炸了发布会喊出更低价格配置更丰富提车亏五万官方却无动于衷让人质疑品牌诚信
说实话,我一开始还挺关注这车的。
毕竟,最新的智己LS9,4月1号那天才刚发布会开完,价格还算挺吸引人。官方说起价98万,配置还能看得过去,续航还能到700公里,投影仪也算亮点——你看这些硬指标,挺合胃口。
但我最近翻了下朋友圈,那点吃瓜的资料,顿时觉得事情没那么简单。有人甩出个截图——原来老车主都炸了。这个炸,我猜应该是情绪爆发:他们提早买的LS7顶配,也差不多49万多点,配置还真不比新车低,价格还更低。
而最扎心的是——人家提车不到一个月,亏了五万块。你说,这亏的心里滋味,怎么形容?我脑子一转,心想,这不是死忠用户被坑了嘛。你发布一款新车,没想到快餐似的把旧款车的价值压的这么低,大家还能心平气和?
说句实在话,我没细想过这个问题:很多人买新车,除了看高配和续航,还在乎一个保值率。这次节骨眼上,谁还会信得过品牌?一年六千公里的普通使用,百公里油耗控制在估算12升左右——看着还可以,但实际载人载货,动力还真不算爆炸,配不上那些爆款宣传。
我记得当时直播也觉得挺香的。转念一想,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
这事,先不说价格,光是配置对比,跟同级别车型拉出来看,差距其实不算大。蔚来某新款300公里续航车,售价不到九十万,还带点小智能。智己LS9,确实配了个投影,但用料、后排空间等等,明显有人比我更懂消费者心理。
讲个小细节:我刚才翻了下我的相册,看到去年我和朋友车聚时,大家都盯着车内的空间和储物设计。电动车续航,像我们中多数人,用个一年半载,哪个还会计较几十公里的差异?可是真到了实操,家庭用车,空间才是硬道理。
那天我还问了销售:这个车,为什么后备箱那么小?他说,冗余空间留给用户自己DIY,反正也没打算家庭用。话音刚落,我又想,嘿,这样一来,只能算作驾驶乐趣,泡澡和载货就——算了,不说远了。
问题来了——为什么官方到现在一点反应都没有?我觉得,要么是他们真没想到会惹出这么大事——因为其实销量也没爆,三区热搜全是背刺和套路二字。要么就是,品牌在快速调整策略,把老用户当韭菜割。明明去年还宣传科技领跑,这会儿市场反馈一回来,却像没多大反应。
你会不会觉得,新能源车就像一盘快要煮熟的汤,随时可能突变退出?品牌铺陈的套路,总让人觉得像顺风车,顺风车上,人家要的只是个便利,别人那点配置厚厚其实也就点缀性的,但一旦出事,是留不住用户的。
不用说我一个人,销售也说过一句:他们最近都不盲目订车了,甚至有人暗示,挺多用户在犹豫:这个车下一步还要不要买?有没有可能,一切都是看天吃饭。
我确实有点嫌麻烦了,想想,未来不好说,反正我对市场上的新车型,总有种猜测:下一次别上当,谁还会冲着首发去?而且,去年有人问我,买新能源家用车,70%的二手价会飙到原价的90%以上——但这个,不是很多品牌都在追的目标。
品牌的诚信,说白了就是一块试金石。你看人家苹果,要售后、要品牌忠诚度,哪怕贵点都得买。可车子不同,用个几年后残值一跌,客户心就凉了。
算了,我这还在瞎琢磨,插一句:你们觉得,未来新能源车会不会也像电池一样,寿命越长,价值越低?有时候我在想,这也许真是个扯蛋的猜测,谁又敢保证?(这段先按下不表)
留个问题——你觉得,品牌在这个节骨眼上,怎么能让用户稍微平息点怒气?或者,未来的信任,如果渐行渐远,谁还能拉回来?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