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汽车脱离兵装集团,晋升为第三家一级央企
年初车友群里还在传东风和长安要合并,没想到这事儿刚到夏天就偃旗息鼓了。6月5号那天,我正在修理厂等换机油,师傅边拆滤芯边说:“听说没?东风和长安不合并了。”我赶紧刷手机,两家公司果然各自发了公告,一个说“分立”,一个直接写着“暂不涉及”。意思很明白,这事搁浅。
其实细看下来,是中国兵器装备集团要把汽车业务单独拎出来,新成立一家央企,由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管。这么一来,重庆长安的间接控股股东就变成新央企,但幕后老板还是老样子。师傅一边用扳手敲着底盘,一边感慨:“以前只有一汽、东风是国资委直管,现在加上个长安,也算翻篇咯。”
相比之下,东风的态度谨慎得多。今年2月份他们还提过“重组”,可转眼又声明“不涉及资产和业务重组”。开出租的老刘前阵子拉活时也跟我聊起,“你看这些大企业,说合就合,说散就散,其实下面的人心里都悬着呢。”
两份公告凑一起看,就能明白:原本大家以为会有的大动作——比如兵装集团旗下车企跟东风抱团,到头来只剩下分家。兵装把自己的汽车板块单独剥离出去,将来成立新的一级央企,由国资委出钱管理。在这之前,全国只有一汽、东风是这样级别的主儿。
顺带提一句,同属兵装体系里的哈尔滨那家动力公司(就是造发动机那个),也被划进这个新盘子里。我记得去年冬天有辆搭载他们发动机的小型SUV进厂保养,那台1.5T冷启动声音像拖拉机一样粗犷,还真有点早年国产动力总成的味道。现在想想,以后这些品牌或许都归同一个大屋檐下。
其实,大企业之间联姻从来不是简单算术题。我表哥在南方某工厂干采购,他常念叨:“几棵大树绑一起,不一定比单棵更结实。”国外那些案例也是如此,比如当年标致雪铁龙和菲亚特克莱斯勒搞到一起,新名字叫Stellantis,据说光整合同步流程文件堆满了一屋子。但历史上戴姆勒-奔驰与克莱斯勒花巨款联姻最后还是分道扬镳——原因无非是磨合太难,各自算盘打得响。
最近日本日产、本田据传也谈过合作,有人甚至猜测三菱会不会加入。不过计划终究搁浅,本田本想让日产做小弟,被对方坚决拒绝。这些故事修理工阿强最爱讲,他总拿自己买配件比喻,“零件拼起来不等于整车好使,人心齐才行。”
再回头看看咱们自己的主角——长安,这一路走来也挺传奇。从1958年造出第一辆吉普,到2014年自主品牌销量破千万,再到今年全年卖出268万辆,比过去七年来任何一年都高。而且今年春天我去重庆探亲,在江北区路口看到不少崭新的蓝牌新能源轿跑,就是挂着熟悉的V字LOGO,看样子市场反响不错。有趣的是,同期老对手东风销量248万,还略逊一点点。不少业内朋友私底下分析,其实两个庞然大物真要硬捏在一起,总部设哪、供应链怎么切蛋糕,都够喝几壶茶讨论半宿,更别提内部利益牵扯了。
值得插一句,上个月二手市场收了一台十年前进口小众车型,据说就是当初某次中外合作遗留产物。结果空调压缩机坏掉,全城找不到配件,只能改用国产替代品应急。这种冷门维修经历让我体会到:企业结构调整背后,对普通用户来说可能意味着售后渠道变化,有时候零部件涨价或者断货,不见得都是坏消息,也可能逼出了更多通用化解决方案。
所以站在普通司机角度,有没有谁兼并谁,好像远没有油价波动、停车费上涨来的直接。但身处行业内的人都清楚,每一次架构调整都会带来一些微妙变化,比如保养周期建议突然变短、新款车型配置增加但价格稳住,还有厂家客服热线经常换号码这种琐碎事。有位卡友前两周打电话问四驱系统升级包什么时候上线,对面客服支支吾吾半天才给答复,说正处于部门交接阶段,让他耐心等等。“你信吗?”他摇头笑,“估计又是一轮‘上面决定’闹腾完才能落地吧。”
至于未来几年,这场由政策推动的新格局,会不会让自主品牌焕发新生?没人敢打包票。但每次去洗车房排队,总有人闲聊起这些话题,然后该洗车洗车,该补胎补胎。一切照旧,只不过挂靠在哪个“大树”名下,对于街坊邻居不过是一句新闻罢了。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