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创投圈,最劲爆的消息不是哪家公司上市,而是“李书福解散了亲儿子的公司”。一个月前刚拿到百度风投数亿元融资、被视为吉利机器人战略核心的一星机器人(OneStar),突然原地解散。员工接到通知时,办公桌上的咖啡机还在冒热气,而创始人李星星——李书福的儿子,已从公司群聊中悄然退群。这不是草根创业公司的资金链断裂,而是千亿巨头主动砍断“亲儿子”项目。背后藏着的,是李书福对吉利帝国的手术刀式重构,更是传统制造业巨头在AI时代的生死抉择。
一、含着金钥匙出生,却活不过百天
一星机器人的“开局”,堪称AI创业圈的顶配。7月成立时,它自带“吉利基因”:李星星挂帅,投资方是曹操出行等吉利生态伙伴,技术团队从上海AI Lab挖来前副主任丁琰,超半数成员有海外顶尖高校或硅谷科技公司背景,甚至与复旦、清华教授团队共建联合实验室。这种配置,相当于刚毕业就拿到“创业奥运金牌”。
更难得的是它的“务实打法”。不同于实验室里炫技的人形机器人,一星机器人走的是“倒做AI”路线:从吉利工厂的真实场景出发,先解决“拧螺丝”“搬零件”等具体任务,再反向设计算法。8月发布首款轮式双臂机器人,9月就接到汽车生产线的商业订单——成立两个月拿订单,这速度让同行咋舌。当时行业传言:“李书福要让机器人给吉利造汽车,把传统工厂的人力成本砍掉30%。”
但转折点出现在9月28日。那天李书福出现在千里科技的发布会现场,为创始人印奇站台时明确表态:“机器人是千里科技未来的核心业务。”千里科技是谁?印奇——旷视科技联合创始人,AI视觉领域的“少帅”。李书福这一举动,相当于给一星机器人判了“死刑”:两家公司都要做“工厂机器人”,而吉利的资源,只能喂饱一个“孩子”。
二、不是项目不行,而是“帝国不需要两个太子”
为什么是千里科技?答案藏在吉利今年发布的《台州宣言》里。这份内部文件核心只有一句话:“一个吉利”——所有业务必须聚焦,杜绝内部“军阀割据”。传统汽车制造业利润率已跌破5%,而机器人、智能驾驶等新兴业务利润率超20%。李书福必须把钱花在刀刃上,押注“最可能赢的选手”。
印奇的千里科技,确实比一星机器人更“对胃口”。它的核心业务是智能驾驶,已为吉利汽车提供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相当于“自己人”;而机器人只是其“第二曲线”。反观一星机器人,虽有李星星的“父子情”,但业务完全独立,一旦规模化,必然与千里科技争夺研发预算、工厂场景和供应链资源。李书福算的是一笔“战略账”:与其让两个儿子内斗,不如扶持更成熟的“干儿子”,把资源集中到“智能驾驶+机器人”的协同赛道。
这不是李书福第一次“挥刀斩乱麻”。2010年收购沃尔沃时,他果断砍掉沃尔沃20多个重复车型;2021年剥离手机业务时,哪怕团队已研发出原型机,也绝不恋战。这种“断舍离”,本质是传统制造业的生存本能:当利润空间被新能源汽车和AI浪潮挤压,巨头必须像猎豹一样,把能量集中到最强壮的前爪。
三、解散不是终点,而是“人才流动的活水”
最耐人寻味的是“团队去向”。不同于常规的“项目合并”,一星机器人的技术团队并未并入千里科技。丁琰带着核心成员成立新公司,继续做工厂机器人;部分工程师被特斯拉、小鹏的AI部门挖走,薪资翻倍。这波操作看似“浪费资源”,实则是李书福的“暗棋”:他没否定机器人方向,只是不愿让吉利生态背负“养团队”的包袱。
这种“放养模式”,比直接合并更聪明。一方面,保留技术火种——丁琰团队带走的是吉利工厂的场景数据和解决方案,未来仍可能与吉利合作;另一方面,避免千里科技“消化不良”——千里科技的核心在智能驾驶,突然塞进百人的机器人团队,反而会打乱节奏。李书福要的不是“拥有团队”,而是“掌控方向”,就像他当年允许曹操出行独立运营,最终反哺吉利新能源汽车的销量。
四、传统巨头的AI课:别让“父子情”绊住转型脚
一星机器人的猝死,撕开了传统企业转型的最大痛点:到底该相信“血缘”还是“能力”?李书福的答案很残酷:在战略面前,父子情也要让路。
这不是否定李星星。事实上,一星机器人的“务实风格”完全继承了李书福的基因——当年造汽车,别人搞概念车,李书福先从“造老百姓买得起的车”做起;现在搞机器人,别人追人形机器人热点,一星机器人先啃工厂的“硬骨头”。但问题在于,吉利帝国的转型容不得“试错成本”。当印奇的千里科技已在智能驾驶领域积累多年,李书福必须选择“确定性更高的押注”。
更深层的信号是:AI时代的竞争,不再是“大而全”,而是“精而准”。传统制造业巨头习惯“铺摊子”,但AI技术的迭代速度要求“单点突破”。就像谷歌砍掉波士顿动力,不是否定机器人,而是把资源集中到DeepMind;亚马逊关闭无人超市Amazon Go,却用其技术改造了整个供应链。李书福解散一星机器人,本质是用“减法”换“乘法”——放弃一个项目,保全整个生态的战斗力。
五、结语:李书福的“吉利2.0”,藏在断舍离里
站在台州吉利总部的落地窗前,李书福或许能看到工厂里正在运转的机械臂——那是他30年前从德国引进的第一代工业机器人。如今,他要让吉利从“用机器人造车”,变成“造机器人的公司”。一星机器人的解散,不是结束,而是开始:它标志着吉利从“家族式管理”向“生态化治理”的跨越,从“规模扩张”向“价值聚焦”的转身。
对创业者来说,这是一堂生动的“生存课”:在巨头生态里,“血缘”不如“协同”,“情怀”抵不过“效率”。对整个制造业来说,这是一个信号:当AI浪潮袭来,最可怕的不是技术落后,而是舍不得砍掉“昨日的成功”。
李星星的创业故事暂时落幕,但李书福的机器人版图才刚展开。或许未来某天,当吉利工厂里跑着千里科技的机器人时,人们会想起那个只活了百天的一星机器人——它不是失败者,而是吉利帝国转型的“第一块铺路石”。而李书福,这个从浙江台州走出的企业家,正用他的“断舍离”,给所有传统巨头写下答案:在AI时代,懂得放弃什么,比知道要做什么更重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