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事儿,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有些人一辈子烧香拜佛求个贵人,结果贵人没来;广汽11位董事开个会,唰唰11票全否,直接给竞争对手赛力斯送了11个贵人。这操作,比财神爷亲自往人家里扔金条还离谱——关键是,扔金条的还是自己人。
故事得从几年前说起。那会儿华为刚宣布要下场搞汽车智驾,跟现在满大街都是“华为问界”不一样,当时的华为在车企眼里,顶多算个“有点钱的科技公司”。余承东带着团队跑断腿,想找个靠谱的合作伙伴,第一目标是广汽,第二目标是上汽。为啥?这俩是国企里的“老大哥”,家底厚、渠道广,跟华为合作,简直是“高富帅”配“技术宅”,怎么看都是天作之合。
结果呢?广汽先给了个暴击。董事会投票,11比0,全票否决!注意,是全票,连个弃权的都没有。据说当时讨论的重点是“控制权”——华为想深度参与研发和销售,广汽觉得“这不是把我们当代工厂吗?”“核心技术得攥自己手里!”这话听着没毛病,毕竟国企嘛,讲究个“自主可控”。但问题是,当时广汽的智能驾驶是个啥水平?说句不好听的,连给华为提鞋都不配。人家带着金饭碗上门,你说“我家碗够大,不用你的”,结果自家碗里装的是稀饭,人家金饭碗里是满汉全席。
紧接着上汽也来凑热闹。董事长直接放话:“不能让华为控制灵魂!”这话当时还上了热搜,网友一顿猛夸:“有骨气!”“坚持自主创新!”结果呢?现在上汽的新能源车,除了五菱宏光MINI这种老头乐,有几款能跟问界打的?所谓的“灵魂”,连个影子都没见着。反倒是被他们嫌弃的“华为模式”,把赛力斯这个濒临破产的小厂,硬生生拽成了年销几十万的香饽饽。
这事儿最讽刺的在哪儿?广汽那11位董事,现在估计天天对着问界的销量报表拍大腿。2023年问界卖了30多万辆,2024年一季度直接冲到10万辆,单月销量比某些新势力全年都高。要知道,赛力斯以前叫“小康股份”,是造摩托车和低端SUV的,2021年亏损几十亿,差点就申请破产了。张新海当时估计都准备打包走人了,结果华为找上门,说“要不咱试试?”张总一拍大腿:“试!死马当活马医!”
你猜华为为啥选赛力斯?因为没人要啊!那会儿广汽上汽把华为当“洪水猛兽”,比亚迪自己玩得风生水起,吉利长城忙着搞混动,谁看得上这个“外来户”?就赛力斯,穷得叮当响,啥都没有,唯一的优势就是“听话”——华为说咋干就咋干,研发、设计、销售全听华为的,自己就负责生产。这种“全托管”模式,在当时的车企看来是“卖身为奴”,但对赛力斯来说,这是“救命稻草”。
现在回头看,广汽那11票否决,简直是神来之笔。他们以为自己保住了“控制权”,结果把未来十年的增长红利拱手让人。华为的智能驾驶、鸿蒙座舱、渠道体系,这些东西是用钱能买来的吗?是靠自己闭门造车能搞出来的吗?广汽花了几百亿研发新能源,结果呢?埃安销量还不如问界零头,智能驾驶被问界甩了八条街。这就好比考试的时候,学霸说“我帮你划重点”,你嫌人家打扰你自学,结果人家帮学渣划重点,学渣考了90分,你考了59分,还嘴硬说“我是自己写的答案”。
更搞笑的是上汽的“灵魂论”。什么是汽车的“灵魂”?是方向盘吗?还是车标?在电动化、智能化的时代,汽车的“灵魂”早就从发动机变成了芯片、算法和软件。华为的ADS 3.0能在无高精地图的地方自动避让行人,能在停车场自己找车位,能在高速上跟车变道比老司机还稳——这些才是新时代汽车的“灵魂”。上汽非要抱着燃油车时代的“灵魂”不放,结果现在新能源赛道被比亚迪、问界、理想按在地上摩擦,连自家员工都偷偷买问界,你说这“灵魂”保来有啥用?
有人说,广汽上汽是国企,决策要谨慎,不能冒风险。这话没错,但“谨慎”不等于“保守”,“风险”不等于“陷阱”。当年特斯拉进中国,多少人骂“引狼入室”,结果呢?特斯拉把上海的新能源产业链带起来了,比亚迪、蔚来、小鹏跟着喝汤,现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占了全球60%的份额。要是当初中国拒绝特斯拉,现在咱们能有这么强的竞争力吗?
企业决策最怕的不是犯错,而是错过。广汽错过华为,就像当年诺基亚错过安卓系统,柯达错过数码相机——不是被竞争对手打败,是被自己的“傲慢”和“短视”坑死。他们总觉得“我这么大的企业,还怕找不到合作伙伴?”结果华为转身跟赛力斯合作,问界一飞冲天,广汽才发现:原来不是华为需要他们,是他们需要华为。
再说说张新海。这哥们绝对是“时势造英雄”的典型。人家没什么背景,就是敢赌。华为找上门的时候,赛力斯已经快不行了,与其等死,不如搏一把。事实证明,他赌对了。现在的问界,工厂是赛力斯的,品牌是华为和赛力斯共有的,利润双方分,赛力斯不仅活过来了,还成了新能源赛道的“黑马”。张总现在估计睡觉都能笑醒——当年那11位广汽董事,哪是在否决合作啊,分明是在给他送“财神爷”。
这事儿还没完。最近广汽又放出消息,说要跟华为“重启合作”,搞个新品牌。网友直接开嘲讽:“早干嘛去了?”“现在知道香了?”问题是,华为现在还缺合作伙伴吗?问界卖得红红火火,奇瑞、江淮、北汽都排着队想跟华为合作,广汽现在来插队,能拿到当年的“顶配资源”吗?估计悬。就像你当年看不起的穷小子,现在成了亿万富翁,你再想巴结人家,人家顶多跟你握个手,还能跟你称兄道弟吗?
上汽更惨。“灵魂论”成了行业笑柄,新能源销量节节败退,最近又传出要裁员。当年要是跟华为合作,现在说不定已经跟问界二分天下了。结果呢?为了虚无缥缈的“灵魂”,把真金白银的市场份额给丢了。这就好比一个人饿肚子,别人送来一碗红烧肉,他说“我要保持身材,不吃”,结果转身吃了块石头,现在饿得走不动路,还嘴硬说“石头有营养”。
说到底,企业竞争拼的不是“面子”,是“里子”;拼的不是“口号”,是“实力”。广汽11位董事的投票,看似是“理性决策”,实则是“固步自封”;上汽的“灵魂论”,看似是“坚守自主”,实则是“害怕变革”。他们以为拒绝华为就能保住自己的“江湖地位”,结果却成了别人逆袭的“垫脚石”。
现在的汽车行业,早就不是“闭门造车”的时代了。特斯拉跟宁德时代合作,苹果跟富士康合作,华为跟赛力斯合作——强强联合才是王道。你有工厂,我有技术;你有渠道,我有品牌,互相成就,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活下来。那些总想“一口吃成胖子”,什么都想自己干的企业,最后往往是“啥都干不好”。
最后说句实在话:广汽那11位董事,现在应该给张新海送面锦旗,上面写着“最佳助攻”。没有他们的11票否决,就没有赛力斯的今天,更没有问界的崛起。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有时候,你以为的“坑”,可能是别人的“机会”;你以为的“对手”,可能是来拉你一把的“贵人”。可惜啊,不是所有人都有眼光抓住机会,更不是所有人都有勇气拥抱变革。
广汽上汽的故事,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传统车企在时代变革中的迷茫和傲慢。而赛力斯和张新海的逆袭,则证明了一个真理: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但前提是,你得敢站到风口上,而不是在风口来的时候,把翅膀给剪了。
现在问界的门店开到了全国各地,销量还在往上冲。每次路过问界的4S店,我都忍不住想:要是当年广汽那11位董事能少点“傲慢”,多点“远见”,现在坐在店里数钱的,会不会是他们?可惜啊,人生没有如果,商业世界更没有。错过了,就是错过了。这11个“贵人”,赛力斯和张新海算是接稳了,而广汽上汽,只能在后悔药里慢慢品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