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电池即将量产?清华破解低温快充难题,宝马三星联手冲刺量产!

最近固态电池行业太热闹了!清华团队刚在《Nature》发文,解决了固态电池低温和快充的老大难问题;宝马、三星还联手 Solid Power,要搞全固态电池整车测试;就连行业指数都疯涨,2025 年累计涨了 62.7%,本周单周就涨 7.5%,远超沪深 300 的 17.9%。

但疑问也来了:固态电池真能让电动车续航翻倍、充电缩到三分之一?现在的技术突破离量产还有多远?开源证券喊的 “看好” 评级到底靠谱吗?今天用硬数据 + 大白话,扒透固态电池行业的真实进展!

固态电池即将量产?清华破解低温快充难题,宝马三星联手冲刺量产!-有驾

一、当前行业现状:技术、项目、市场三开花,量产越来越近

固态电池现在已经不是实验室里的概念了,技术突破、量产项目、市场热度全在线,这 3 个信号藏着行业真相:

1. 技术大突破:低温快充难题被攻克,能量密度翻倍

清华团队的黑科技:联合天津大学团队提出 “外柔内刚” 的梯度界面层设计,解决了固态电池大电流、低温下的失效问题。搭配高镍正极,-30℃能稳定循环 7000 小时以上,冬天电动车续航不打折、快充不卡顿,这可是行业多年的痛点!

日产的实用化突破:全固态电池试制品能量密度比现有锂电池高 2 倍,搭载后电动车续航能翻倍,充电时间缩到三分之一,计划 2028 财年量产上车,用的是干电极技术,离子传导效率更高。

关键进展:从 “能不能用” 到 “好不好用”,现在技术已经解决核心障碍,就等量产落地。

2. 项目加速:多地建产能,2026 年就能见成效

哈密 8GWh 项目:西北首个固态电池基地,5 栋厂房已经主体完工,11 月底第六栋封顶,总投资 18 亿元,达产后年产值能破 50 亿元,年产电芯超 100 万只,覆盖动力电池和储能。

冠盛股份 2GWh 项目:厂区土建和结构封顶完成,设备招标搞定,一期 2026 年年中就能达产,现在小试线已经给机器人领域送样测试。

量产时间表:开源证券预测,2025 年底小批量装车试验,2026-2027 年就会普遍开展装车测试,进度比之前预期的快不少。

3. 市场热度:指数暴涨,产业链涨幅靠前

指数表现:Wind 固态电池指数本周涨 7.5%,2025 年累计涨 62.7%,日均交易额 985 亿元,比上周涨 66%,资金关注度飙升。

产业链分化:所有环节都上涨,正极及电解质(+11.1%)、负极(+9.9%)涨幅最高,天际股份本周涨 41.9%、海科新源涨 39.4%,成为板块龙头。

二、未来影响:3 大核心因素,决定行业快慢

1. 技术突破:降低门槛,加速落地

低温快充解决后,固态电池的应用场景从温暖地区扩展到北方寒冷区域,再也不用怕冬天续航 “腰斩”。

干电极、梯度界面层这些技术成熟后,电池的稳定性和良率会提升,生产成本慢慢下降,为规模化量产铺路。

2. 巨头联手:缩短量产周期

三星 SDI(做电池单元)、宝马(做模块和整车测试)、Solid Power(供电解质)三方合作,把全固态电池从 “电池单元” 推向 “整车集成”,跳过中间很多试错环节,验证效率大幅提升。

日产、宁德时代等巨头纷纷加码,资金和资源向固态电池倾斜,技术迭代和产能建设会更快。

3. 应用场景:不止电动车,还有新赛道

电动车是核心:续航翻倍、充电缩三分之一,会彻底解决用户的里程焦虑,推动电动车替代燃油车。

新兴场景爆发:低空飞行器、机器人、AI 设备对电池能量密度和安全性要求高,固态电池刚好匹配,打开新的市场空间。

三、机会在哪?4 个核心赛道,只看趋势不看个股

根据开源证券的观点,固态电池的机会集中在 “产业链核心环节”,主要是这 4 个方向,和技术突破、量产需求高度相关:

1. 电解质及正极:技术核心,门槛最高

逻辑:电解质是固态电池的 “血液”,清华团队的技术突破、Solid Power 的硫化物电解质,都是行业核心;高镍正极能匹配固态电池,提升能量密度。

数据支撑:正极及电解质环节本周涨 11.1%,是所有环节涨幅第一,资金认可度最高。

2. 生产设备:量产必备,需求爆发

逻辑:固态电池生产和传统锂电池不同,需要干电极设备、辊压设备、整线设备,随着哈密 8GWh、冠盛 2GWh 等项目落地,设备需求会快速增长。

相关环节:物料混合、匀浆、激光设备等,本周宏工科技涨 13.0%、金银河涨 21.6%,已经提前反应。

3. 电池制造:直接受益量产

逻辑:掌握固态电池制造技术的企业,会率先享受行业增长红利,尤其是已经布局准固态、送样测试的公司,先发优势明显。

进展:冠盛股份已经送样机器人领域,鹏辉能源本周涨 30.3%,市场预期强烈。

4. 关键材料:配套升级,不可或缺

逻辑:硅碳负极、金属锂负极、铝塑膜、集流体等材料,都要适配固态电池的需求,随着技术成熟,这些配套材料会同步放量。

四、机构观点靠谱吗?

开源证券给行业 “看好” 评级,预测 2025 年底小批量装车、2026-2027 年普遍测试,这个观点有合理之处,但也不能忽视潜在风险:

1. 靠谱的点:

技术突破实打实:清华团队在《Nature》发文,低温快充数据(-30℃循环 7000 小时)有权威背书,不是概念炒作;日产的试制品已经达到实用化性能,能量密度翻倍有明确数据支撑。

巨头合作加速量产:宝马、三星、Solid Power 的三方合作,分工明确(电解质 + 电池单元 + 整车测试),不是简单的战略合作,而是真金白银的落地推进,能大幅缩短验证周期。

2. 要警惕的点:

量产良率风险:实验室技术到规模化生产,良率是大问题,比如干电极技术的生产稳定性、梯度界面层的批量制造,都可能遇到阻碍,机构可能乐观估计了进度。

成本下降速度:现在固态电池的材料(比如金属锂)、设备成本都很高,要降到和传统锂电池相当的水平,还需要时间,短期内可能只能用于高端车型,难以普及,机构对成本下降的速度可能预期过高。

最后总结:固态电池进入 “冲刺期”,机会与风险并存

固态电池现在已经走到了从 “实验室” 到 “量产” 的关键节点,清华的技术突破解决了核心痛点,宝马三星的合作加速了落地节奏,行业指数的暴涨也反映了市场对它的期待。但我们也要清醒,量产良率、成本控制还是绕不开的难题,想一下子颠覆电动车市场并不现实。

你觉得固态电池 2028 年能普及到中端电动车吗?低温快充真的能解决冬天续航焦虑吗?评论区聊聊~

#热点观察家#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