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你讲,燃油车最骚的操作就是每天只跑三五公里上下班,既浪费油还损耗引擎还让钱袋子受罪,真是用车场景的拧巴让人心碎。
有次我跟朋友聊天,他说:你知道吗?我这辆车都开了快五年了,从来没跑过两百公里,基本上就上下班,偶尔周末玩玩。我心里第一反应是:这车还能活?要我说,这就是闲置利用率特别低的例子。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这样场景极其普遍。不少同事都是每天十来公里,把车当成交通工具,不以为意。宏观说,这样的用车场景,确实让燃油车吃亏得厉害。
你想啊,油费、保养、折旧,按照我的估算:一辆十万出头的中级车,年跑的公里不超过三千吧。照这样算,百公里油耗15L,大概7块左右,也就是说,每年单油费就得2000多块。
这还只是油钱,保养和折旧也是不比。你这种每天跑几公里场景,实际对发动机的磨损比你想象的要大。很多材料说发动机低温启动磨损大,但我觉得真正有影响的,还是冷车起步。
说到这个,我就想起我朋友王哥,他说:
你晓得不?我那新车,冬天啥都不敢开快,几百米就打着火了,车都还没到理想温度,就跑了。
我当场就笑了:你这是发明了‘短途连续启动操作’的高级版!
这个场景,差不多是开车等于每天给车做冷启动保养,但真心没必要。人家别的小年轻,骑摩托那么省油,只要二十块钱就能跑二三十公里,真比那车便宜。
不过我确实怀疑,为什么很多大型车企没想到这个问题?这点节约油费和延长发动机寿命的意识,不能说没有。但我猜,他们还是更关注长途和平均油耗什么的。你看那些广告、宣传,很少提短途场景效果。
(这段先按下不表)
昨天我自己试了点新鲜事:没开车,陪中介的小孩骑了电动车。说实话,那设计简直荒谬。关车门死活找不到手抠关不上,下车找不到开门的地方——这都不是开玩笑。这算是新能源的完美设计么?
我一边吐槽一边还在琢磨,电车要是设计再合理点,或许会更实用。但好像很多品牌,还是在减成本和科技感上打转,忽略了用户体验。
其实我一直觉得,油车和电车的区别,除了能源,还在人的使用惯。
我试想:人不死,车还能怎样?(这句话有点偏激)
我开油车,刹那间就安全感满满。电车倒还省心些,但要我说,开电车那种无声无息带来的紧张感,真是一种奇怪的体验:一方面怕撞着人,另一方面怕突然没电停在路中间。
有人问我:你不觉得电车比油车安全很多?
我笑:这得看场景。比如冬天上班,油车还得预热、启动,踩油门想快点到公司;电车不用点火,直接一推就走,但电池一冷,续航打折,心里还是有点不踏实。
(其实我还好奇,没有细想过:电池在极寒时,充满电和续航缩减这个问题,是不是对很多人心态影响巨大?)
而且,电车续航成本真不低。刚才我翻了下相册,一辆共充了17次的电动车,平均每次充满耗电约4度,照我的粗略心算,平均每公里耗0.2度电,电费平摊下来,一公里差不多1毛多点。
结果每天按理说,冬天短途跑个4-5公里,要花一块多油,换成电费,嘛,也就十几块钱。这不比油钱划算多了?你说得轻巧,但实际体验,电池冷的时候,电量不准,跑不了几公里就提示电少了,心里就悬了。
所以我一直觉得,买车其实最重要的还是用场景。
像我这种每天上下班两公里的人,骑个摩托又省事又省钱。你要问,骑摩托安全吗?我能告诉你,虽然不如车平稳,但冬天暖和,夏天凉快,而且停车方便,特别省心。
新能源车,如果能做到每个细节都考虑人性化点,会不会真的比燃油车好用多?(其实我也没想明白,可能还得看未来怎样发展。)
有时候我在想:这个市场,真的只看宣传吗?
比如某个品牌,号称续航600公里,但实际上真跑不到300,好比你买个超级大杯的咖啡,喝一半就得找地方续杯。
所以,很多我的车友都在叹:买车就是看场面,实际用起来,还是得靠己。
你觉得,最后的用车体验,跟广告宣传差太远,是不是很多人都知道?
我对这个行业的点看法,一直在调整。毕竟,车子也不是什么万能药。反正这场车场扯皮还得继续。
(哎,你觉得:下一步,新能源会不会真成为主流?还是…?)
也许,未来某一天,我们会遇到一种会说话的车,告诉你:兄弟,别太拼命,我还能多陪你几年。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