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普及中的隐性矛盾
当新能源车的渗透率已经达到了58.5%,这已经成了中国车市的一个新标杆。但与此同时,一场关于“谁能买车”的隐性较量,其实已经在暗中展开。9月份,乘用车零售量达到了223.9万辆,同比增长了6%,看起来是“金九”行情不错。而新能源车的表现更亮眼,零售量达到130.7万辆,同比增长16%。按理说,这是消费升级的体现,但问题出在地方补贴政策上——它们更倾向于支持高价车型,这样一来,反而让原本买得起车的普通消费者,尤其是三四线城市和县城的用户,面临越来越高的购车成本。
这不只是市场增长的故事,更是一场资源分配不均带来的矛盾。表面上看车市一片繁荣,但背后却是普通人买车越来越难、焦虑感越来越强的真实写照。
新能源车销量激增
乘联会的数据显示,9月份乘用车零售量达到了223.9万辆,比去年同期增长了6%;而批发量更是达到了277万辆,同比增长了11%。新能源汽车表现尤为抢眼,零售量达到130.7万辆,同比增长16%,渗透率已经高达58.5%——也就是说,每卖两辆车,就有一辆是新能源车。
表面上看,这波销量上涨是因为“金九银十”传统旺季、国家补贴落地以及地方补贴政策共同刺激了消费者的购买热情。但如果我们仔细看看数据结构,就会发现,真正推动增长的主力,其实是那些价格较高的车型。
地方补贴政策是关键因素之一。乘联会也明确指出,有些地方的补贴是“先到先得”,而且更倾向于高价车型。这种“分档补贴”的方式,实际上就是用公共财政在为高端消费买单。比如说,某个东部城市的规定是:购车价超过30万的补贴1.5万元,20万到30万之间的补贴8000元,20万以下的只能拿到3000元;而某个西部省会甚至直接规定,只有新能源车售价超过25万才能申请补贴。这种“价高者多得”的规则,让那些高价新能源车,尤其是30万以上的豪华品牌和新势力车型,成了最大的受益者。
新能源车市场分化明显
数据已经说明问题:9月份新能源车的批发量达到了148.9万辆,同比增长了21%,批发渗透率也达到了53.8%。不过,第三方机构的数据透露出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价格在30万以上的新能源车型销量同比增幅超过了40%,远远高于整个行业平均的16%;而10万到15万这个主流价位区间(也就是普通家庭买车最关注的区间),销量增长只有8%,甚至比整个新能源市场的增速还要低。这说明,虽然整体渗透率到了58.5%,但背后其实是高端车“吃撑了”,而普通老百姓能买到的新能源车却“饿着”——政策补贴越来越集中到头部车型上,普通消费者能分到的实惠越来越少。
那中国车市接下来的增量空间在哪里呢?答案其实早就摆在那里:就是小城市和乡镇市场。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县域和农村地区的人口占全国的一半多(53%),但汽车保有量才占38%。每千人拥有的汽车数量还不到120辆,远低于城市的250辆。按理说,这里本该是新能源车普及的“蓝海市场”。但因为地方补贴存在“嫌贫爱富”的倾向,反而让这个潜力市场失去了增长的动力。
县域新能源车困境
小县城的消费者买车,他们最想要的是什么?就是那种10万到15万之间的车,要耐用、靠谱,续航也得扎实,说白了就是“经济实用型”的新能源车。但现实情况是,地方补贴对这种车却不太“大方”。
比如说,在某个中部省份的县城,如果你买10万以下的车,补贴才1000块钱,而且还有条件:必须是本地户口,还要交满3年社保。相反,如果买30万以上的车,补贴能给5000块,而且不限制户籍。这样一来,政策就有点“跑偏”了。
结果呢?县域的消费者就尴尬了:一方面,他们想买的便宜新能源车补贴少,价格降不下来;另一方面,车企反而更愿意把资源投向城市市场,去卖那些贵的车,导致县城里连15万以下的新能源车都很难看到,有些4S店甚至都没有展车。
乘联会(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担心的不是空穴来风,确实有问题。现在新能源车的渗透率虽然达到58.5%,但大部分都是靠大城市里的高端消费撑起来的,而县城还是以燃油车为主。这样下去,新能源车的发展就像“瘸腿跑步”,看起来挺快,其实根基不稳。
要知道,未来五年,车市的增长主要还得靠县域市场,这是“基本盘”。如果这部分人没跟上,就算渗透率再高,也是“空中楼阁”,没有实际支撑。
车购税政策影响分析
9月底还有一个重要的信号,就是“车购税免税政策在到期前的推动效果开始慢慢显现”。这个政策是从2024年开始延续的,对新能源车免征10%的购置税,相当于消费者每买一辆新能源车能省下1万到3万元。不过现在年底快到了,政策要到期了,市场就开始出现“抢着买车”的现象——9月份新能源车零售环比增长了17%,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大家担心政策一取消,以后买车成本就会上升。
但普通消费者其实不只是焦虑这一点:如果车购税免税政策到期后不再继续,而地方补贴又主要支持高价车型,那主流市场就会面临“双重成本压力”。比如说一辆15万的新能源车,现在有免税加上地方补贴(假设是3000元),实际价格大概在14.7万左右;但如果免税政策没了,就得交1.3万的税,补贴不变的话,总价就涨到16万,直接涨了9%。对于那些对价格比较敏感的家庭和县城地区的消费者来说,这可能是“压垮他们购车计划的最后一根稻草”。
更让人担心的是,这种短期刺激正在透支未来的市场需求。有些消费者为了赶上最后的补贴和免税“末班车”,提前把购车需求释放出来了,这样可能会导致2026年初市场出现“断崖式下跌”。根据乘联会的数据,今年到现在为止,累计零售量已经达到了1700.4万辆,同比增长了9%。但如果去掉政策刺激的因素,实际自然增长可能不到5%——也就是说,现在的车市增长很大程度上还是靠政策支撑的,而不是靠市场本身的动力。
新能源车政策升级
中国新能源车的市场占有率,从2020年的5.4%一路飙升到2025年的58.5%,短短五年就完成了发达国家花了十年才走完的路。这背后靠的是“政策引导”和“市场驱动”双管齐下。但现在,市场已经进入“深水区”,政策方向也得跟着变——不能再只追求数量和速度,而是要更注重公平,把补贴从只给大厂、大品牌,转向更多惠及普通老百姓。
那怎么让补贴真正落到普通人手里呢?关键就是“资源下沉”,让政策更接地气:
第一,地方补贴要往“主流价格”靠。以前补贴多集中在30万以上的高端车,现在应该把重点放在10万到20万之间的车型上。这个价位段覆盖了60%普通家庭的购车需求,每花一万元补贴,能带动10到15辆车的销售,比补贴高价车划算多了——因为1万元可能只能卖1到2辆。
第二,搞个“县域专项补贴”。针对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地区,推出“买车+充电”的组合补贴:买10万以下的车补5000元,10万到15万的补8000元;同时对县域里的充电桩建设也给30%的财政补贴,解决“没电可充”的问题。
第三,政策要透明、公平。取消那些“户籍限制”“社保要求”之类的门槛,让所有人都能平等地享受补贴;还要推行“补贴申领倒计时”公示,避免变成“谁先抢到谁有份”,最后变成了“关系户优先”。
总之,新能源车发展到了新阶段,政策也要跟着升级,让更多人真正受益。
新能源车普及之路
58.5%的新能源车占比,对中国汽车工业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但这不该是终点。真正成为“新能源强国”,不能只看有多少人买了新能源车,更要关注:是不是普通人也能买得起、用得好新能源车。
如果地方补贴不再只偏向有钱人,如果县城和农村也能公平享受到政策的好处,如果10万左右的新能源车能像手机一样走进每个家庭,那中国的汽车市场才能真正实现从“大”到“强”的转变。
这场汽车行业的转型,最终还是要回到初心:给普通人造好车,让他们买得起、用得上。补贴的意义,从来不是给已经富有的人锦上添花,而是帮助那些真正需要的人雪中送炭。只有这样,58.5%的渗透率才能变成全民共享的繁荣,而不是少数人的狂欢泡沫。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