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剿已久的“隐藏式门把手”,终被国家出手整治

猫哥我最近刷手机,看到一条新闻直接给我整精神了——工信部要对隐藏式门把手“动刀”了! 没错,就是那种你走近车,它慢悠悠弹出来的门把手。以前觉得这玩意儿多高级啊,科技感拉满,开门像演电影,现在倒好,网友集体“上头”变“劝退”,甚至有人说:“这设计,真是好看死了。”

可问题是,好看归好看,命更重要吧?

咱们老百姓买车,图的是啥?不就是安全、省心、耐用嘛。结果现在有些车企为了追求那零点几个风阻系数,把门把手藏得跟特工接头暗号似的。你坐网约车,司机师傅一脚油门催你:“快点下车!”你手在车门上来回摸——按钮呢?在哪呢?怎么开? 那一刻,尴尬得脚趾都能抠出三室一厅。

更吓人的是事故场景。车子撞了,气囊炸了,电源一断,门把手直接“躺平”,打不开了。外面的人急得跳脚,里面的人喊不出声……这不是科幻片,是真实发生过的案例。你说这玩意儿再酷,能酷过救命?

围剿已久的“隐藏式门把手”,终被国家出手整治-有驾

所以这次国家出手,真不是小题大做。工信部公开征集《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意见,说白了就是给隐藏式门把手立规矩。重点来了:

必须配应急内把手,而且要明显、好找;

标志要醒目,不能藏在角落让人摸黑找;

防夹功能得达标,别把手夹住了还一脸无辜;

强度要经得起撞,别一碰就碎;

围剿已久的“隐藏式门把手”,终被国家出手整治-有驾

断电情况下也得能手动打开,不然就成了“铁棺材”。

这些要求听着是不是特别基础?但偏偏有些车企就把这些“基本功”给忽略了。为了一点点风阻优化,比如降低0.002Cd,宣传稿写得天花乱坠,好像整车性能飞跃了。可实际驾驶中,你能感觉到吗?根本感知不到! 这不是典型的“打脸”操作?

再看市面上这些“门把手玩家”:

特斯拉最早玩这套,全隐藏式,手感是挺高级,但冬天结冰卡住、断电打不开的吐槽就没停过;

小米SU7搞了个半隐藏式,折中方案,看着没那么极端,也算有点实用主义回归的意思;

围剿已久的“隐藏式门把手”,终被国家出手整治-有驾

蔚来更聪明,主动弹出式,靠近自动伸出来,仪式感和功能性兼顾,但成本高,故障率也得打个问号。

但问题来了,各家标准不一样,应急开关位置五花八门——有的在座椅底下,有的在顶棚,有的还得拆面板才能拉。万一出事,路人怎么救?消防员都得先研究说明书?

还有魏建军说得直白:“隐藏式门把手又重、又贵、还容易坏,密封性也不如传统把手。”一句话戳破窗户纸:除了好看,它真的支棱起来了吗?

当然,也不能一棒子打死。隐藏式门把手确实有它的优势。比如风阻系数确实略有优化,对电动车续航有微弱提升;外观上也更简洁流畅,符合当下“极简美学”的潮流,拍照绝对是“出片利器”。很多年轻人第一眼就被这设计“拿捏”了,心里默念一句:“真香!”

围剿已久的“隐藏式门把手”,终被国家出手整治-有驾

可问题是,安全从来就不该是个“可选项”。你可以选择要颜值,但不能因此牺牲掉最基本的生命保障。汽车不是手机,换个壳就行,它是载着一家人出行的工具,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关乎生死。

回头看看那些老牌车型,比如丰田凯美瑞、本田雅阁,人家用的还是传统门把手,结实耐造,几十年不变,关键时刻从不掉链子。你说它们落后?不见得。有时候,“老咕噜棒子”反而最靠谱。

再对比一下同级别中型车,比如起亚K5,虽然内饰科技感不错,L2+辅助驾驶也到位,空间动力都顶呱呱,但它没跟风上隐藏式门把手,反而赢得了不少务实消费者的点赞。而某些新势力品牌,为了“炫技”全系标配隐藏式,结果车主提车第一天就得学“开门秘籍”,这不是本末倒置?

所以说,这次国家出手整顿,其实是给整个行业泼了一盆冷水,也让消费者清醒过来:别被表面风光迷了眼,买车还是要看里子。

围剿已久的“隐藏式门把手”,终被国家出手整治-有驾

未来,估计我们会看到两种趋势:一种是隐藏式门把手继续存在,但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应急机制齐全、标识清晰;另一种则是车企开始反思,重新评估这种设计的必要性,毕竟用户要的是“安心”,不是“惊险”。

那么问题来了——

这样的隐藏式门把手,你还觉得“上头”吗?

如果让你选,你会为那一丢丢颜值,冒一丝丝风险吗?

围剿已久的“隐藏式门把手”,终被国家出手整治-有驾

面对传统实用和科技潮流,你会怎么选?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