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锐销量暴跌,11月停供,中国市场遇冷

最近,汽车圈里传出一个挺让人感慨的消息,说是大众旗下的旗舰级SUV途锐,可能会在今年晚些时候停止在中国市场的供应。

这消息一出来,网上讨论得特别热烈,很多人都觉得挺可惜的,毕竟途锐在不少懂车的人心里,一直算得上是一台有里有面的“神车”。

它和保时捷卡宴、奥迪Q7这些百万级别的豪华车,其实骨子里是“亲兄弟”,用的都是大众集团最高级的技术平台。

途锐销量暴跌,11月停供,中国市场遇冷-有驾

按理说,有这么好的底子,性能和配置都没得挑,价格还比那些兄弟车型便宜不少,应该是挺有竞争力的。

但现实却很骨感,途锐在国内的销量一直不温不火,甚至可以说是越来越差,最后走到了可能要退场的这一步。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一台明明实力很强的车,怎么就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混不下去了?

这背后其实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它牵扯到了品牌、市场、消费观念和时代变化的方方面面。

咱们先得说说这台车最根本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它的身份认同。

途锐最大的优点,恰恰也是它最大的缺点,那就是它姓“大众”。

在咱们国内绝大多数消费者的观念里,大众这个品牌就是亲民、可靠、家用的代名词,像朗逸、帕萨特、途观这些车,都是几十万以内非常成功的车型。

这个品牌形象实在是太深入人心了,以至于当大众推出一台售价高达六七十万,甚至顶配超过八十万的车时,大家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困惑和不解。

途锐销量暴跌,11月停供,中国市场遇冷-有驾

网上流传着一个特别经典的段子,有位车主开着新买的途锐回家,满心欢喜,结果他父亲打量了半天,问了一句:“这台大号的途观,得三十多万吧?”这句话虽然是个玩笑,但却精准地戳中了途锐的痛点。

你花了接近百万的钱,买到的是和保时捷卡宴同级别的机械素质,但在不懂车的人眼里,它就是一个挂着大众车标的普通SUV。

这种巨大的认知落差,让很多潜在的买家望而却步。

毕竟,当一个人愿意花七八十万去买一台车的时候,他所追求的,早就不单单是车子本身的性能和配置了,更多的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和社交的需求。

开一台奔驰、宝马或者奥迪,车头的标志本身就是一张无声的名片,它能清晰地告诉别人你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

而开一台途锐,你可能需要不断地向别人解释,这台车和卡宴是同一个平台,它有空气悬架,有全时四驱,越野能力非常强。

但这种解释往往是苍白无力的,因为在豪华车消费领域,品牌带来的价值远比那些隐藏在车壳下的硬核配置要重要得多。

网友有句吐槽特别到位:“花八十多万买大众的,都是真正的狠人,同样的钱,稍微加一点上卡宴,难道不香吗?” 这就直接导致了途锐在二手车市场上一个非常尴尬的局面,它的保值率远低于同级别的宝马X5、奔驰GLE等车型。

根据一些二手车平台的数据分析,三年的途锐,其折旧率要比宝马X5高出十几个百分点。

途锐销量暴跌,11月停供,中国市场遇冷-有驾

这意味着车主在卖车的时候,要比同级别的BBA车主多损失好几万甚至十几万。

这笔钱,就像是为自己的“懂车”情怀所缴纳的一笔昂贵的“税”。

其次,我们再来看看途锐所处的市场环境,可以说它完全是处在一个“夹缝”里生存。

它的定价区间正好卡在了一个最难受的位置。

往下看,是奔驰、宝马、奥迪这三家传统豪华品牌的天下。

同样的预算,消费者完全可以买到一台品牌更响亮的奔驰GLE、宝马X5或者奥迪Q7。

对于大多数中国家庭来说,面子工程还是非常重要的,花同样的钱,买一个大家都认识的豪华品牌,显然是更稳妥、更主流的选择。

而往上看,只要稍微增加一些预算,就能触及到保时捷卡宴的门槛。

对于那些真正不差钱的消费者来说,保时捷的品牌光环和极致的驾驶体验,是途锐无法比拟的。

途锐销量暴跌,11月停供,中国市场遇冷-有驾

这就让途锐的定位变得非常尴尬,它想向上冲击高端,但品牌力不够;想向下竞争,价格又没有优势。

更要命的是,途(参数丨图片)锐不仅要面对外部的强大对手,还要应对来自“自家兄弟”的竞争。

同样是诞生于MLB Evo平台,奥迪Q7的品牌定位比大众高,内饰的科技感和豪华氛围营造得也更出色;保时捷卡宴则主打极致的运动性能和品牌溢价。

途锐夹在它们中间,既没有奥迪那种一眼就能看出的科技豪华,也没有保时捷那种让人热血沸腾的品牌魅力,成了一个各方面都还不错,但没有哪一方面能做到顶尖的“中庸之选”。

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里,没有一个鲜明的、能让人记住的标签,就很容易被消费者遗忘。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是时代真的变了。

如果说品牌和定位是途锐一直以来的老毛病,那么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飞速发展,则给了它最沉重的一击。

途锐引以为傲的,是它那套成熟可靠的机械系统,比如V6发动机带来的平顺线性的动力输出,空气悬架带来的舒适乘坐感受。

这些在燃油车时代,确实是衡量一辆好车的核心标准。

途锐销量暴跌,11月停供,中国市场遇冷-有驾

但是,现在中国的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消费者,他们对一辆豪华车的评判标准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你可以去看看现在市场上热销的那些国产新能源SUV,比如理想L9、问界M7、蔚来ES8等等。

当你坐进这些车的驾驶舱,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几乎贯穿整个中控台的超大屏幕,车机系统的流畅度堪比智能手机,智能语音助手可以和你进行非常自然的对话,甚至能帮你完成各种复杂的操作。

更不用说像“冰箱、彩电、大沙发”这些已经成为标配的舒适性配置了。

在智能驾驶方面,国产新势力们更是遥遥领先,高速领航辅助驾驶、自动泊车入位这些功能,已经做得非常成熟和好用。

再回过头来看途锐的内饰,虽然做工用料依然保持了德系车一贯的高水准,但整个设计风格和智能化水平,感觉就像是上一个时代的产品。

它的车机系统反应慢、界面陈旧,智能化的功能更是乏善可陈。

在国产新能源车用科技感和舒适性配置发起的猛烈攻势下,途锐这种传统的、依靠机械素质取胜的燃油车,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

它就像一个武功高强的老师傅,虽然内力深厚,招式扎实,但在一个大家都开始使用高科技武器的新时代,它的传统武艺就显得有些过时了。

所以,途锐在中国市场的失利,其实不仅仅是一台车的失败,它更像是一个缩影,反映了所有传统燃油豪华车在中国市场所面临的共同困境。

当品牌溢价不再像过去那么管用,当引以为傲的机械性能被电动化和智能化全面超越,当市场竞争变得空前激烈,这些曾经的王者们,如果不能及时调整自己,适应新的游戏规则,那么它们的结局,可能就和途锐一样,只能在消费者的惋惜声中,默默地退出舞台。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