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三菱汽车这次彻底“打包走人”,估计不少人都得感慨一番。
以前谁能想到,那个在中国汽车圈里风风光光、靠着发动机技术称霸一时的三菱,会有一天落到这么个地步?
现在不仅生产线停了、员工裁了、亏了十几个亿,最后连名字都改了,搞到只剩一地鸡毛。
其实三菱这结局,说白了就是自己做出来的,跟中国市场的变化,还有它自己死板的策略,都有直接关系。
回头看四十年前,三菱头一回杀进中国市场的时候,那绝对是技术大拿。
那时候,中国自己的车企还刚起步,技术底子薄,造车、搞发动机、做动力总成这些东西,国内基本靠“借”——而三菱就靠着自己的发动机,把国内不少车企喂得肥肥的。
什么比亚迪、长城、奇瑞,甚至吉利,早些年都用过三菱的发动机。
尤其是那个4G系列发动机,真的是一代神机,连比亚迪F3、哈弗H6能火,都有它的一份功劳。
讲句实在话,三菱当时是中国“国产车教父”,一点不夸张。
但问题来了,三菱在中国市场只肯卖技术,就是不愿意深度合作,死活不搞真正的整车合资。
别人都想着合伙做大蛋糕,它呢,只想捞点“技术钱”,然后一走了之。
四十年下来,中国车企给了三菱不少钱,也确实帮三菱稳住了不少业务。
但同时,三菱却忽略了一点:中国人不是傻子,技术引进久了,迟早要自己上手。
你只卖发动机,咱们就自己练练技术呗,反正市场这么大,机会这么多。
结果中国车企越做越强,等到三菱想扎根的时候,发现人家已经不需要你了。
终于到了2012年,三菱才跟广汽合起伙来,搞了个广汽三菱。
那时候中国市场已经是群雄逐鹿了,自主品牌也开始冒头,合资品牌如丰田、本田、大众都在拼命往前冲。
三菱这时才反应过来,想着靠欧蓝德打一波翻身仗。
刚开始还真挺猛,年销冲到十四万,一度风头正劲。
可三菱又犯了老毛病,产品升级太慢,九年都没换过代。
别的品牌早就开始搞混动、切换新平台了,三菱还在吃老本,指望一款车撑天,哪能行?
更要命的是,新能源时代突然就来了。
国内一群新能源车企开始发力,什么比亚迪、蔚来、小鹏,个个都在搞电动化、智能化升级。
三菱这时候才推出自己的纯电动车——阿图柯,结果大家一看,续航也就那么回事,智能功能也没竞争力,连配置都落后一大截。
比起同价位的国产电车,三菱的产品没啥亮点,销量自然惨不忍睹,月销量只有几十辆,离谱得很。
2023年一到,广汽三菱就彻底撑不住了。
停产、裁员、亏损,2022年亏了十三亿,净资产直接负十四亿。
到2024年,广汽三菱连名都改了,变成了广汽集团的一个分支。
等到2025年,三菱又宣布连发动机的合资业务也要撤了,把最后一块阵地也给丢了。
等于说,从轰轰烈烈到悄无声息,三菱这四十年在中国打出的江山,最后自己亲手给搞没了。
其实三菱这个结局,早就有迹象。
说到底,三菱一直有几个明显的短板。
首先是战略短视,明明看到中国市场在变化,却舍不得投入,一直拿以前的老套路来应付。
等别人都在搞技术升级、平台换代、智能网联了,三菱还把一款老发动机、老车模反复炒冷饭,时间久了自然没人买账。
其次是产品老化,消费者越来越挑剔,谁还愿意花钱买个过时的车?
还有就是质量问题,三菱不是没爆过丑闻,车主投诉各种各样,小毛病都能把人气得跳脚,口碑一掉下来,想再爬起来就难了。
更关键的是,三菱压根没看懂中国市场的变化。
中国消费者现在买车不只是看动力,更看智能化、网联化、舒适性,甚至还要新能源。
市场渗透率现在新能源快50%了,三菱还在原地踏步,怎么可能有出路?
你看看现在,不光三菱,丰田、本田的销量也都在下滑。
中国车企拼速度、拼创新,一年升级一次、两年换代一次,外资车企如果跟不上节奏,谁都得挨打。
说实话,三菱这波教训,所有外资车企都该好好记着。
中国市场不是谁都能混得风生水起的,尤其是现在这个时代,变化比以前快太多了。
你不跟着市场走,不愿意深度本地化,只想靠以前的老优势混日子,没过几年就会被甩到后头。
三菱以前的发动机技术确实牛,但技术更新太慢,产品换代也慢,最后还死撑着不跟中国市场玩深度合作,等别人练出自己的本领,就彻底被淘汰了。
以前大家都说“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但现在中国车企已经成了“本地高僧”,外来的车企没两把刷子就只有靠边站。
三菱的故事就是最好的例子,靠发动机技术起家,结果自己不思进取,走到最后啥都没剩下。
其实,三菱要是早点看懂形势,愿意跟中国车企深入合作,或者早点跟上新能源、智能化的步伐,也许还能多活几年,结果它就是不肯变,硬生生把机会让给了别人。
这几年中国新能源车发展得太快了,比亚迪、理想、蔚来这些品牌一个比一个猛。
比亚迪现在都快成全球第一了,三菱那点老本根本不够看。
中国市场大、需求多、变化快,只有自己不断创新、升级,才能活得久。
而三菱死守老路,最后只能被淘汰。
现在国内车企都自研发动机,三菱的那套技术已经没人稀罕。
广汽三菱倒下,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也是一次大洗牌。
更有意思的是,三菱其实还有机会。
早些年在中国市场风头正劲的时候,如果趁机加大投入,把整车合资做起来,布局新能源、搞智能化,完全可以跟中国品牌拼一拼。
可惜它错估了中国车企的成长速度,也低估了中国消费者的眼光。
等到新能源风口起来,三菱才慌了手脚,但已经来不及了。
国产品牌早就把技术、品牌、市场都抢得差不多了,三菱就剩个“教父”头衔,没用。
这背后说到底还是企业的战略眼光问题。
中国市场太特殊,消费升级快、技术进步快、政策变化也快。
外资品牌以前靠技术优势可以站稳脚跟,但现在得靠创新和本地化。
谁能真正理解中国消费者、顺应市场趋势,谁就能活得好。
三菱没看懂这一点,才会被市场抛弃。
现在回头看,三菱的结局就是给所有外资车企敲响警钟:不创新、不变革、不深入本地化,就只能消失。
中国车企这些年进步太快了,技术、品质、服务全面升级,已经可以和国际大品牌正面竞争。
三菱的失败不是偶然,是整个外资车企不适应中国市场变化的一个缩影。
以后谁还想在中国市场混,就得拿出真本事,不能只想着割韭菜,必须把自己的最好东西拿出来,和中国车企拼创新、拼速度、拼服务。
否则,三菱今天的下场就是他们明天的警告。
最后,其实三菱的离开也挺让人唏嘘。
毕竟它曾经创造过辉煌,也给中国汽车行业带来过很多技术和机会。
但时代变了,谁都得跟着适应。
希望其他外资车企能吸取教训,真正把中国市场当成主场,别再重复三菱的老路。
以后只会有更多国产品牌崛起,外资车企只有不断升级,才能在这里活得下去。
时代抛弃你时,连招呼都不打一声。
三菱这次“自作孽”,就是最好的例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