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选增程车时,我像很多人一样被 “可油可电” 的宣传打动。想着既有电车的省钱舒适,又能随时用油兜底,简直是完美方案。
可开了一年多,我却果断把它卖了,换成了纯电车。真正体验过才明白,这两者的差别远比参数表上的数字更直观。
选增程车的理由曾让我深信不疑。价格上,同级别增程车往往比纯电便宜一万多,智界 R7 这样的车型就是典型例子。当时觉得花更少的钱买个 “双重保险”,怎么算都划算。
而且增程车普遍标配四驱,雨天雪天开着更踏实,对于没有固定车位的我来说,不用依赖充电桩的设定更是戳中痛点。提车时我甚至觉得,这就是为我量身打造的 “理想车型”。
但现实很快给了我一记耳光。增程车的纯电续航成了最大麻烦,官方宣称 180 公里,实际市区通勤顶多跑 120 公里,冬天直接腰斩到 100 公里左右。
这意味着我两三天就得充一次电,而它的充电速度慢得让人崩溃,快充一小时都充不满,晚上回家还得四处找桩排队。更糟的是馈电时的驾驶体验,原本 5 秒多的加速变成 10 秒以上,超车时电门踩下去,车子慢悠悠的毫无信心。
噪音问题更是颠覆认知。有电时开着挺安静,可一旦电池馈电,增程器启动后的 “嗡嗡” 声和震动瞬间打破宁静。晚上进小区生怕吵到邻居,长途驾驶时发动机的噪音更是一路相伴。最折磨人的是心理焦虑:用电便宜却续航短,用油心疼钱还担心油品变质,怎么开都觉得别扭。保养时发现增程车更麻烦,既有燃油车的机油机滤更换,又有电车的电池维护,一次保养小一千,比朋友的纯电车贵多了。
换纯电车纯属 “被逼无奈”,却意外开启了新世界。我特意选了续航 500 公里以上且支持超快充的车型,结果发现充电焦虑完全是伪命题。现在随便一个充电桩功率都能到 120kW 以上,20 多分钟就能充到七八成电。日常通勤两周充一次电很平常,就算冬天续航打八折,跑 400 公里也绰绰有余。高速上开四小时就得休息,刚好趁休息时间补能,比开增程车时天天惦记充电省心多了。
纯电的驾驶体验更是降维打击。全程只有风声和胎噪,车里听音乐、聊天清晰得很,朋友第一次坐我车时,惊讶地说像在图书馆里移动。动力响应也更直接,无论电量多少,踩电门就能获得即时反馈,再也没有增程车馈电时的迟滞感。空间上的优势也很明显,没有发动机和油箱的侵占,后备箱能轻松装下露营装备,连孩子的自行车都能直接塞进去。
一年用下来,纯电车的经济性让我惊喜。家充谷电每度不到五毛钱,一公里成本一毛钱都不到,比增程车偶尔用油省太多。保养也简单,一年就换个空调滤芯,省下的钱足够买个顶配手机。长途出行提前用导航 APP 规划充电桩,避开高峰时段,完全能应付。
其实增程车就像过渡期的妥协产物,看似全面却处处掣肘。而纯电车把单一能源形式做到了极致,在充电设施完善的今天,反而更能满足日常需求。
毕竟一年里真正需要长途奔袭的次数屈指可数,为了偶尔的需求牺牲日常体验,实在得不偿失。这大概就是两者最本质的差别:一个是勉强兼顾,一个是专注做好一件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