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泰汽车年销14辆,高管年薪近200万,这是什么情况?

众泰汽车,这名字搁现在,怕是不少人脑海里都得迟疑一下。想当年,靠着那股子“拿来主义”的劲儿,硬是让一部分囊中羞涩的朋友提前体验了一把“豪车”的滋味。可眼下呢?一年卖的车,两只巴掌都嫌多,更别提啥产量了,直接“休克”了。可匪夷所思的是,就这么个“苟延残喘”的车企,掌舵人们的“润笔费”却着实扎眼,一把手一年能揣走将近两百万!这事儿,怎么咂摸都有股子说不出的别扭。

要说,一家公司年景儿也就那样,勉强糊口,还亏着老本儿,销量更是惨淡得像秋风扫落叶,那些个“坐馆”的,凭啥端着这么金贵的饭碗?莫非是靠着虚无缥缈的“情怀”和“画饼”来支付薪水?这年月,谁也不是傻狍子,光靠空头支票是拴不住人心的。

众泰汽车年销14辆,高管年薪近200万,这是什么情况?-有驾

当然,或许有人会辩驳,庙堂之上的人的价值,不能单看眼前的营收,他们可能在为企业的基业长青运筹帷幄,或者是在筚路蓝缕地开辟新的增长点。这话听着似乎有点道理,但要害是,众泰汽车的“基业”在哪儿呢?它的“增长点”又在何方?总不能是继续“师夷长技以制夷”,照搬其他车企的设计吧?

众泰汽车年销14辆,高管年薪近200万,这是什么情况?-有驾

与坊间臆测相左,高管的酬劳并非全然与公司的业绩同呼吸共命运,它还牵涉到期权激励、既往功绩、业内平均水准等诸多变量。但关键是,众泰汽车的“功绩”,与其说是“创造”,倒不如说是“临摹”,而它的“期权激励”,又能激励谁呢?激励大家一起“啃老本”吗?

当我们条件反射般地将病灶归咎于“企业内部龃龉”时,是否忽略了更为深远的体制性桎梏?譬如,高管薪酬的厘定机制是否公开透明?是否存在“一言堂”的局面?股东的监督机制是否行之有效?倘若这些问题悬而未决,纵使换一批“掌柜的”,恐怕也难以扭转众泰汽车的颓势。

众泰汽车年销14辆,高管年薪近200万,这是什么情况?-有驾

平心而论,咱们也得承认,高管的价值着实难以用数字量化。他们需要肩负泰山压顶般的压力和风险,需要具备卓尔不群的领导力和战略洞察力。但症结在于,这种价值必须与企业的实际状况相契合。如果一家公司已经命悬一线,高管们还旱涝保收地拿着高薪,那只能说明,这个公司已经病入膏肓了。

再瞧瞧其他车企的“当家人”的进项,吉利总裁安聪慧年薪逼近三千万,比亚迪高级副总裁罗红斌也突破一千二百万,理想汽车CFO李轶也过了千万大关。这几家车企,哪个不是如日中天?销量、口碑、技术,样样拿得出手。反观众泰,销量寥寥,高管年薪却直逼两百万,这对比,简直是“笙歌醉太平,饿殍满地红”的现代翻版。

众泰汽车年销14辆,高管年薪近200万,这是什么情况?-有驾

仅凭这组数据,就足以窥见问题的严重性。这不仅仅是众泰汽车的个案,更是整个行业需要深刻反躬自省的议题。如果一家企业不能孕育价值,不能为社会添砖加瓦,那么,它的存在还有何意义可言呢?

归根结底,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革故鼎新,离不开精益求精,更离不开责任担当。如果一家企业只想着投机钻营,只想着急功近利,那么,它终将被时代的车轮碾作齑粉。众泰汽车的殷鉴,值得我们所有人引以为戒。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