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几周前,荷兰人还以为自己拿到了欧洲半导体行业的王牌。可转眼间,荷兰经济部发往北京的一封邮件,却卑微得像一封被群发的求助信息,没抬头也没署名,邮件主题只有一句话:能不能先匀两百颗车规MOSFET芯片救急?
真是此一时彼一时。谁能想到,当初那个在10月初气势汹汹,以“国家安全”为名强行夺取安世半导体总部的荷兰,会沦落到如此境地。他们的算盘打得噼啪响:手里有顶级光刻机制造商ASML,再拿下产量巨大的安世,两者互补,欧洲芯片的话语权不就稳了?
这个计划看起来天衣无缝,背后甚至还有美国的默许和怂恿。华盛顿希望借此切断中国与欧洲的芯片供应链,给我们的产业链来一记重击,同时扶持欧洲实现芯片自给。荷兰成了这个宏大计划的马前卒,他们以为自己既能讨好大哥,又能壮大自己,一举两得。
然而,他们似乎忘了一件最基本的事:安世虽说总部在荷兰,但它早在2020年就被中资以340亿人民币收购,是一家百分之百的中资企业。更要命的是,它近八成的生产线,那些真正日夜不停产出晶圆的工厂,全都在中国。
当荷兰夺下欧洲总部的消息传来,几乎是同一时刻,中方就按下了反制按钮。远在深圳、上海和无锡的安世中国,根本没给欧洲总部任何反应时间。
只用了一个晚上,安世中国就完成了与总部的切割。仓库、客户名单、物流系统,所有后台界面全部切换成了中文。荷兰那边的技术人员想登录系统,屏幕上弹出的只有一行冰冷的提示:账号已被冻结。他们手里剩下的,只有一堆过时的技术图纸,连一颗电容的参数都改不了。
紧接着,安世中国官宣独立,并立即停止了对欧洲的所有晶圆供应。这意味着,荷兰政府费尽心机抢到手的,只是一个没有生产能力的空壳子,一个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烂摊子。以前每年输送往欧洲数以亿计的芯片,瞬间归零。
德国人第一个坐不住了。大众直接把产线调整成了单班制,宝马更是无奈地把新车交付期往后推了整整四个月,理由栏上只有四个字:安世缺货。德国的《经济周刊》更是毫不客气地怒斥,称荷兰此举是他们今年见过的“最愚蠢”的行为。
毕竟,安世是欧洲各大车企,尤其是德国车企的长期供应商。荷兰这一刀,等于直接捅在了德国汽车工业的心脏上。没了芯片,生产线就是一堆废铁。愤怒的欧洲车企们集体向荷兰政府施压,一封联名函直接警告:再这么下去,秋季财报就只剩亏损了!
然而,更让荷兰感到错愕和被背叛的还在后头。就在他们因为得罪了整个欧洲而焦头烂额时,那个在背后怂恿他们的“大哥”美国,却突然变脸了。10月底,中美双方在韩国谈得甚欢,达成了一系列协议,甚至约定未来一年“休战”,各自休养生息。
这一下荷兰彻底傻眼了。他们前脚刚帮着大哥冲锋陷阵,后脚大哥就和对手握手言和了,自己反倒成了被架在火上烤的那个。被当枪使了,还没地方说理去。
如今的局面可谓一地鸡毛。安世中国不仅活了下来,还活得更好了。他们第一时间通知国内客户:库存优先供应,价格还能打九折。原本计划在欧洲的扩产项目也全部暂停,预算直接转投上海临港。而那些埃因霍温总部的工程师,据说已经有几百人把简历投向了中国长三角。技术跟着产线走,人才跟着岗位走,这才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荷兰政府想回头谈判,中方代表只回了一句加粗的话:先把之前扣押的货物放回来。欧洲车企则在疯狂寻找替代供应商,可功率器件的认证周期至少十八个月,远水救不了近火。有人算了笔账,如果僵局持续,欧洲每造一辆车的成本将凭空多出四百欧元,这笔钱,最终还是得消费者来买单。
这场闹剧撕开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在全球化的今天,谁掌握了产能,谁才真正拥有话语权。办公室里的法律文件,远不如工厂里机器的轰鸣声有力量。下一次,再有人想用行政命令去割裂产业链时,最好先掂量掂量,自己的油箱里,是否还有下一颗芯片。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