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比亚迪把一台5米2的"帕拉梅拉"卖到33万起,市场却用销量泼了盆冷水。这台挂着腾势标的三电机猛兽,上市首月勉强破千台后,销量就像漏气的轮胎,三个月跌到不足两百台。这不禁让人想问:中国消费者真的愿意为国产高端买单吗?
走进任何一家比亚迪4S店,销售顾问都会热情地介绍Z9GT那组惊人的数字:3.6秒破百、870匹马力、云辇A空气悬挂。但真正坐进驾驶舱的顾客,手指总会不自觉地划过中控台上那排按键,心里盘算的却是:"华为赋能的享界S9便宜两万能买后驱版,极氪001顶配还送充电桩..."这就是当下高端新能源市场的残酷现实——参数再漂亮,也敌不过消费者心里的那本账。
这台车确实把"堆料"玩到了极致。5235mm的车身比宝马5系还大半圈,后排能轻松翘起二郎腿。17.3英寸的中控屏像块平板电脑横在眼前,50英寸AR-HUD投射在前挡风玻璃上时,恍惚间有种开宇宙飞船的错觉。更别说那套三电机系统,深踩油门的瞬间,推背感能让人后脑勺紧紧贴在头枕上。但问题在于,这些炫酷配置真的戳中了消费者的痛点吗?
隔壁华为展厅里,带着全家来看享界S9的中年夫妇,更关心车机系统能不能和手机无缝连接;95后小情侣在极氪001里反复测试语音助手,对"嗨EVA"的响应速度啧啧称奇;就连隔壁特斯拉的销售都知道,现在客户上车第一句话都是"自动驾驶能识别红绿灯吗"。而腾势Z9GT引以为傲的50英寸HUD?很多试驾者开完就忘,只记得调座椅时差点被复杂的电动按钮绕晕。
价格敏感度在这个级别被无限放大。33.48万的起售价看似合理,但仔细对比就会发现:小米SU7性能版29.9万就能买到双电机四驱,极氪001把空气悬挂下放到了30万区间,更别提享界S9入门款直接卡在30.98万的心理关口。当销售说出"我们三电机成本更高"时,顾客脸上礼貌的微笑背后,想的可能是"我又不下赛道,要这么多电机干嘛"。
品牌认知度成了隐形门槛。腾势展厅里常出现这样的对话:"这车标怎么像三叉戟?""是比亚迪和奔驰合资的""那维修保养去奔驰4S店吗?"...十年合资历史在消费者心里,反倒不如华为问界来得清晰明了。有位退订客户说得实在:"花40万买车,邻居问起来说是比亚迪,总得解释半天。"
技术过剩反而成了甜蜜的负担。那套可以跳舞的云辇A悬挂,日常通勤时和普通电磁悬挂区别有限;38.5kWh大电池带来的161km纯电续航,在竞争对手普遍做到200km+时显得中规中矩;更别说三电机带来的1035牛·米扭矩,在城市道路根本施展不开。就像给上班族配了台服务器电脑,性能溢出却用不上关键功能。
市场正在用脚投票。享界S9五月销量是腾势Z9GT的12倍,极氪001单月交付稳定在8000台以上,就连刚上市的小米SU7都靠着性价比杀出重围。有位汽车媒体人试驾完所有竞品后感叹:"现在买30万以上的电车,要么图个华为生态,要么冲极氪设计,实在不行选小米还能蹭雷军流量,腾势的差异化到底在哪?"
经销商端的反馈更值得玩味。某一线城市销售经理透露,来看Z9GT的客户分两类:一类是比亚迪铁粉,进门就问"这车是不是比汉高级";另一类是被造型吸引的路人,听说价格后立刻转向隔壁问界展厅。最畅销的配置反而是33.48万的低配版,但对比同价位竞品,连座椅按摩都要选装。
产品定位出现微妙错位。想要商务属性的客户觉得溜背造型不够稳重,追求运动的年轻群体又嫌弃车身太长不好停车。有位90后创业者说得犀利:"开5米2的车去见客户像司机,带女朋友约会又太老干部风。"相比之下,极氪001的猎装车造型反而通吃各种场景。
售后服务网络也拖了后腿。在二三线城市,奔驰4S店不接待腾势车型,比亚迪专修店又缺乏高端车服务经验。有位车主在社交平台吐槽:"换空调滤芯要等德国发配件,工时费比宝马还贵。"这种高端车的身价,平民车待遇的反差,正在消耗消费者的耐心。
市场竞争已进入贴身肉搏阶段。当华为把ADS高阶智驾下放到30万区间,当小米用手机生态圈住年轻用户,当极氪靠设计语言收获忠实粉丝,腾势还在用"三电机""云辇"这些技术术语讲故事。展厅里那台孤零零的展车,仪表盘上落着的薄灰,似乎暗示着某些决策需要重新思考。
有位退订客户的话很有代表性:"车是好车,但40万预算我要考虑未来五年的使用成本、残值率甚至社交属性。"这句话道破了高端电动车的本质——它早已不是简单的交通工具,而是承载着身份认同、圈层归属的移动空间。当方向盘上的LOGO不能带来心理满足感时,再强的性能参数都会败给现实考量。
或许腾势需要重新理解"高端"的定义。在这个手机厂商都能造车的时代,技术参数正在快速趋同,真正的竞争力可能藏在那些看不见的地方:比如华为的生态壁垒、小米的粉丝经济、特斯拉的极简哲学。下次改款时,与其再增加个电机,不如想想怎么让车主在朋友聚会时,能自豪地说出选择这台车的理由。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