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卖翻车!老板秒变翻车王

这就是现卖

这事儿说起来,真有点让人上不来气。我们中国的电瓶车,这玩意儿在国内都快卷成麻花了,技术、产业链、性价比,你随便拎出来一样,都敢说是全球顶尖。按理说,这浩浩荡荡的产业大军开到任何一个新兴市场,都应该是秋风扫落叶一般的存在。尤其当越南那边传来消息,说要“禁摩”了,我们圈子里的人,眼睛都绿了。那可是个骑在摩托车上的国家,近亿的人口,这得是多大一块肥肉啊?当时我们脑海里浮现的画面,是我们的电瓶车像潮水一样涌入河内、胡志明市的大街小巷。

现卖翻车!老板秒变翻车王-有驾

可现实呢?现实这兄弟,总喜欢在你最得意的时候,给你一记响亮的耳光。我们的电瓶车,在越南,居然卖不动!不是卖得不好,是根本就打不过他们一个昨天还名不见经传的自有品牌。这感觉,就像一个武林高手,把内功外功全练到了极致,结果上台打擂,被一个刚学会扎马步的小子给一拳干趴下了,你说憋屈不憋屈?

你走进胡志明市的街头,拐进一家电瓶车店,那场面才叫一个魔幻。我们品牌的店里,车子摆得整整齐齐,价格标签低得让人心疼,可就是没几个人看。隔壁呢?是一家叫VinFast的店,装修得跟苹果体验店似的,里面人头攒动。他们卖的车,乍一看,嘿,这造型怎么这么眼熟?这不就是我们国内那个爆款的设计语言吗?再往深里一扒,得了,电池、电机,这些最核心的玩意儿,全是从我们这儿进口的。可人家就是能把这堆我们运过去的零件,组装起来,贴上自己的标,然后卖出比我们贵一倍甚至两倍的价钱。五六千人民币起步,贵的能到一万五。更气人的是,越南人还真就吃这一套,排着队掏钱。当时那空气都凝固了,你估计也想不通这到底是哪一出。

一开始我们百思不得其解,难道是我们的营销不够接地气?还是渠道没铺开?后来派人一蹲点、一调研,才慢慢摸清了门道。这根本就不是一个纯粹的商业问题。首先,我们压根就没搞懂越南人想要一辆什么样的“电瓶车”。在他们的概念里,这玩意儿是摩托车的替代品,不是我们国内那种买菜接娃的老头乐。他们要的是速度,是那种拧动油门就能窜出去的推背感。越南人习惯了摩托车风驰电掣的感觉,你给他一个最高时速五十迈的电瓶车,他会觉得你这是在侮辱他的骑行灵魂。VinFast就很懂,他们的车,时速轻轻松松破一百公里。光这一点,我们就输在了起跑线上。我们卖的是“电动自行车”,人家卖的是“电动摩托车”,压根就不是一个物种。

现卖翻车!老板秒变翻车王-有驾
现卖翻车!老板秒变翻车王-有驾

其次,就是那些看不见的门槛。越南政府推出的“以旧换新”政策,听着是福利吧?但你仔细看条款,就会发现里面的猫腻。用旧的烧油摩托车,换购他们本国品牌的电瓶车,补贴力度大得惊人。你要是想换个中国品牌?对不起,补贴少得可怜,甚至没有。还有上牌费,在胡志明市这样的大城市,一块牌照,内外有别。这已经不是公平竞争了,这是人家摆明了在给自己的“亲儿子”喂奶,我们这些“外来户”,能分点汤就不错了。这些招数,就像温水煮青蛙,一点点地就把你的成本优势给煮没了。

然而,最致命的一击,来自越南人那复杂又拧巴的消费心理。这可能才是整个事件的核心。在越南,消费市场被一种奇特的情绪撕裂成两半:一边是极度的“崇洋媚外”,另一边又是高涨的“民族主义”。有钱人,或者说中产阶级,他们买东西看品牌,认的是日本货。在他们眼里,本田、雅马哈的摩托车才是身份的象征,即便现在换电瓶车,他们也只会考虑那些国际大牌。而广大的普通老百姓呢(人家用的是‘没米的’这个词,多形象),他们的选择就感性多了。在他们看来,买VinFast,不仅仅是买一辆车,更是在支持民族工业,是一种爱国行为。知乎上有个匿名网友说得好:“当一个产品被赋予了民族情感的光环,它的性价比就不再是第一衡量标准了。”

你看,这下就尴尬了。我们中国的电瓶车,不上不下,正好卡在了中间。论品牌力,我们比不过经营多年的日系品牌;论情感牌,我们又怎么打得过人家的“国货之光”?高端市场看不起我们,大众市场又觉得我们“非我族类”。我们就这样被活生生地挤出了主流赛道,只能在一些犄角旮旯的市场里喝点汤。那些曾经在会议室里对着PPT描绘越南市场宏伟蓝图的自信,在现实面前,被撞得粉碎。

所以,这哪是什么商业竞争的失败,这分明是一场水土不服的文化休克。我们带着一身的“屠龙技”,以为能大杀四方,却发现人家根本不跟你比武功,人家比的是出身、是户口、是情怀。这现实,还真是“骨感”得让人牙疼。你把世界上最好的零件都给他,他组装起来就能卖得比你贵,还能让你没脾气。你说,这上哪儿说理去?没办法,这就是现卖。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