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公布FSD安全数据,500万英里才出一次大事故,辅助驾驶可靠性创新高

最近,汽车圈里有个消息传得沸沸扬扬,主角又是大家熟悉的老朋友——特斯拉。

他们公布了一份关于自家“完全自动驾驶”系统(也就是FSD)的安全报告,里面的数据可以说是相当惊人。

报告里说,在北美地区,使用了FSD系统的特斯拉汽车,平均要开上差不多500万英里,才会发生一次比较严重的碰撞事故。

特斯拉公布FSD安全数据,500万英里才出一次大事故,辅助驾驶可靠性创新高-有驾

500万英里是个什么概念呢?

换算成我们熟悉的公里,大约是800万公里,这个距离足够我们开车在地球赤道上兜200个圈了。

这么长的距离才出一次大事故,听起来确实有点不可思议。

很多人看到这个数字的第一反应肯定是,这是真的吗?

还是特斯拉又在玩什么数字游戏,为了宣传自家技术搞出来的噱头?

今天,咱们就用普通人能听懂的大白话,来好好聊聊这份报告的来龙去脉,看看它到底靠不靠谱。

这件事情的起因,还要从特斯拉的竞争对手说起。

就在不久前,自动驾驶领域的另一位重量级选手,谷歌旗下的Waymo公司,其高管公开呼吁,希望所有搞自动驾驶的公司都能提高自家安全数据的透明度,把真实的数据拿出来给公众看看。

这番话显然是给整个行业都带来了压力,尤其是像特斯拉这样一直处在风口浪尖上的企业。

面对这种“隔空喊话”,特斯拉没有选择沉默,而是用一份非常详尽的报告做出了回应。

他们在自己的官方网站上,专门开辟了一个新的栏目,把FSD系统的安全表现数据一五一十地列了出来,摆出了一副“有数据,有真相”的架势。

我们先来看看这份报告里最核心的数据。

除了前面提到的平均800万公里出一次大事故外,报告还指出,即便是轻微的碰撞,也需要平均行驶约150万英里(约241万公里)才会发生一次。

为了让大家更直观地理解这个水平,特斯拉还拿出了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统计的全国平均数据做对比。

根据统计,全美国所有司机,平均每开69.9万英里(约112万公里)就会发生一次重大碰撞,而轻微碰撞的间隔里程更是只有22.9万英里(约37万公里)。

这么一比较,结论就非常明显了:在预防重大事故方面,特斯拉声称自己的FSD系统比人类司机的平均水平安全了7倍以上。

特斯拉公布FSD安全数据,500万英里才出一次大事故,辅助驾驶可靠性创新高-有驾

看到这里,疑问就来了。

数据这么漂亮,但关键在于,这个数据是怎么统计出来的?

“重大碰撞”的标准是什么?

事故的责任又是怎么划分的?

如果这些标准定得很模糊,那数据的可信度就要大打折扣了。

过去,很多人批评特斯拉就是因为它的数据定义不清,有美化数据的嫌疑。

不过这一次,特斯拉似乎是下定决心要打消大家的疑虑,把统计规则都写得明明白白。

首先,他们明确了什么是“重大碰撞”。

报告里采用的是美国联邦机动车安全标准里的定义,那就是导致车辆安全气囊弹开,或者其他类似的安全装置(比如安全带预紧装置)启动的事故。

这个标准就非常客观了。

因为安全气囊会不会弹开,不是驾驶员主观判断的,也不是特斯拉公司能控制的,而是由碰撞发生瞬间的冲击力决定的。

只有当车辆受到足够大的冲击时,这个装置才会被触发。

这就好比考试划定了一个明确的分数线,及格就是及格,不及格就是不及格,标准很清晰,没什么可以争辩的余地。

用这样一个硬性指标来定义“重大碰撞”,大大增强了数据的公信力。

其次,也是最关键的一点,特斯拉明确了事故责任的归属原则。

他们制定了一个“五秒法则”,规定只要在碰撞发生前的最后五秒钟内,FSD系统曾经处于开启状态,那么这次事故的责任就算在FSD的头上。

这个规定可以说是相当严格了。

特斯拉公布FSD安全数据,500万英里才出一次大事故,辅助驾驶可靠性创新高-有驾

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场景:一辆开启了FSD的特斯拉正在路上行驶,突然前方有车紧急刹车,FSD系统也立刻做出了反应并开始减速,但驾驶员出于本能,在撞上前的最后一秒钟,还是下意识地踩了刹车并且猛打了方向盘,但最终还是没能完全避免碰撞。

按照以前的模糊说法,特斯拉完全可以辩解说,在碰撞的瞬间是人类在操控车辆,所以这个事故不能算在FSD头上。

但是在新的“五秒法则”下,这种“甩锅”行为就行不通了。

因为在碰撞前的五秒内,系统是激活的,所以这笔账必须记在FSD身上。

这个规则几乎堵住了所有可能的数据漏洞,确保了那些最危险、最考验系统能力的紧急情况都被真实地记录了下来,而不是在系统即将犯错时,通过驾驶员接管来把数据“清洗”干净。

从这一点来看,特斯拉这次确实表现出了相当大的诚意。

当然,这份报告也并非完美无缺。

比如,报告里并没有包含事故中的人员伤亡率等信息。

特斯拉对此的解释是,因为数据是车辆自动收集上传的,无法准确判断车内人员的受伤情况,所以他们选择使用安全气囊是否弹开这个客观指标,来作为判断事故严重程度的替代方案。

这个解释虽然有一定道理,但对于公众来说,人员安全毕竟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这方面信息的缺失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这份报告的数据来源是北美地区。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道路交通环境比北美要复杂得多。

我们不仅有密集的车流,还有大量的电动自行车、行人和各种预想不到的突发状况,比如“鬼探头”、外卖小哥穿梭等,这些都对自动驾驶系统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特斯拉的FSD系统,以及我们国内像华为、小鹏等企业研发的智能驾驶系统,在咱们中国这种复杂的路况下,安全表现究竟如何?

它们的数据又是怎样的?

这才是我们更应该关心的问题。

特斯拉的这份报告,就像是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了一块石头,它用一种非常高调的方式,为整个行业树立了一个关于数据透明度的新标杆。

这无疑会促使包括我们国内车企在内的所有竞争者,都必须更加重视安全数据的公开和透明。

未来的竞争,将不再仅仅是功能的多少和技术的先进,更是谁能拿出更真实、更经得起检验的安全数据,来赢得消费者的信任。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