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关税只是开胃菜,欧洲汽车真正危机,竟是这个对手

最近大家可能都听说了,欧洲的汽车产业好像遇到了点麻烦。

一提起欧洲车,尤其是德国车,咱们脑子里浮现的都是“高品质”、“技术好”、“开着有面子”这些词。

奔驰、宝马、大众,这些牌子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几十年来一直都是很多人买车的首选。

可就是这些我们眼里的“汽车大佬”,现在却是一脸愁容,感觉像是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不知道往哪边拐了。

美国关税只是开胃菜,欧洲汽车真正危机,竟是这个对手-有驾

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是不是美国人又在搞事情?

确实,美国那边最近挥舞着关税大棒,看着挺吓人,但这事儿要是深挖一下,你会发现,美国的关税最多算个开胃小菜,真正让欧洲汽车巨头们头疼、甚至有点害怕的,其实是另一个完全没想到的对手,这个对手说出来,可能会让很多人感到意外。

咱们先说说眼前最热闹的,就是美国搞的那个所谓的《通胀削减法案》。

这名字听着挺好,像是要帮老百姓省钱,但实际上它对欧洲汽车来说,可不是什么好消息。

这个法案里有一条规定,说的是如果你想让你的电动汽车在美国卖的时候能拿到政府的高额补贴,让车价便宜一大截,那么你的车就必须在北美组装,而且车上用的电池和关键材料,也得是来自美国或者跟美国关系好的国家。

这一下就把欧洲车企给难住了。

你想想,宝马、奔驰这些车企,很多生产线都在欧洲,现在为了个补贴,难道要把整个工厂都搬到美国去?

这不现实。

可要是不搬,他们的电动车在美国市场上就会比享受补贴的特斯拉或者其他美国本土品牌贵上一大截,价格上一点优势都没有,这生意还怎么做?

所以,美国这招确实挺狠,直接影响了欧洲车在美国的销售,但这还只是外部的压力之一。

真正让欧洲人感到焦虑的,是来自东方的变化。

美国关税只是开胃菜,欧洲汽车真正危机,竟是这个对手-有驾

过去,中国汽车在欧洲市场上基本没什么存在感,欧洲人自己开的、路上跑的,绝大多数都是本土品牌。

但是现在情况完全不一样了。

你去欧洲的城市里看看,会发现街上跑的中国品牌的电动车越来越多了,像比亚迪、名爵这些,已经不是什么稀罕物了。

有数据统计,去年中国品牌的电动车在欧洲市场的占有率已经超过了8%,而且这个数字还在快速增长,有人预测再过一两年可能就要翻倍。

这就意味着,欧洲消费者开始用自己的钱包投票,选择中国生产的电动车了。

更让欧洲车企难受的是,他们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也开始卖不动了。

以前,像大众汽车,在中国那简直是“神车”,常年都是销量冠军。

可是在电动车这个新赛道上,大众推出的ID系列电动车,跟比亚e迪、特斯拉这些品牌一比,销量就差了一大截。

这是为什么呢?

说白了,就是欧洲车企有点没跟上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变化。

现在的中国消费者买车,尤其买电动车,已经不只是把它当成一个从A点到B点的交通工具了。

他们更看重车里的那块大屏幕好不好用,语音助手聪不聪明,能不能像用手机一样方便地听歌、导航、看视频,还有自动辅助驾驶功能强不强大。

美国关税只是开胃菜,欧洲汽车真正危机,竟是这个对手-有驾

可是一些欧洲车企,还在强调他们的机械质感、底盘调校,在智能化和软件体验上,明显慢了半拍。

这就好比别人都在用智能手机了,你还在夸自己的功能机按键手感有多好,这显然已经不是一个时代的产品了。

面对外面美国市场的壁垒和中国市场的竞争压力,欧洲汽车产业内部也出了问题。

这才是最根本的危机所在。

欧洲汽车工业强大了一百多年,靠的是什么?

是他们在发动机、变速箱这些复杂机械部件上的深厚积累。

可以说,他们的整个工业体系、技术优势、工人的技能,都是围绕着燃油车建立起来的。

但是电动车的出现,把这一切都颠覆了。

电动车最核心的东西变成了电池、电机和电控系统,这些东西跟传统的发动机、变速箱完全是两码事。

这就让欧洲的“老师傅”们突然发现,自己引以为傲的一身武艺,好像在新时代派不上用场了。

要转型,就意味着要放弃自己最擅长的东西,去一个全新的、自己并不熟悉的领域跟别人竞争,这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投入。

美国关税只是开胃菜,欧洲汽车真正危机,竟是这个对手-有驾

如果不转型,那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市场被别人一点点吃掉。

这种进退两难的痛苦,才是欧洲汽车产业最真实的写照。

所以说,他们真正的对手,不是美国,也不是中国,而是这个飞速变化的时代,以及在时代面前反应有些迟缓的自己。

在这种内外交困的情况下,欧盟的一些官员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搞“反补贴调查”,准备加征高额关税。

他们的理由是,中国电动车卖得那么便宜,肯定是政府给了很多补贴,这对欧洲企业不公平。

所以他们想用一堵高墙,把又好又便宜的中国电动车挡在外面,好保护一下自家的汽车产业。

这个做法听起来好像有道理,但实际上是个治标不治本的昏招。

首先,这么做最终会损害欧洲普通消费者的利益。

本来大家可以花更少的钱,买到技术更先进的电动车,更快地实现绿色出行。

现在一加关税,车价贵了,选择也少了,这不就是逼着大家要么多花钱,要么继续开污染环境的旧车吗?

这和欧洲自己天天喊的环保口号是完全矛盾的。

其次,汽车产业是一个全球化的产业,大家早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

美国关税只是开胃菜,欧洲汽车真正危机,竟是这个对手-有驾

德国的大众、宝马、奔驰,每年在中国要卖掉几百万辆车,中国是他们最重要的市场之一。

你这边对中国的电动车加关税,难道不怕中国也对你从欧洲进口的汽车加税吗?

到时候,德国汽车工厂的订单减少,工人的饭碗都会受到影响。

这笔账算下来,欧洲可能占不到任何便宜,反而是两败俱伤。

最关键的一点是,靠贸易保护是保护不出竞争力的。

真正的强大,不是把对手关在门外,而是在开放的竞争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让自己变得更强。

如果欧洲汽车产业总想着依赖关税的保护,那只会让他们在安逸的环境中逐渐丧失创新的动力,最终被时代彻底淘汰。

其实,已经有一些聪明的欧洲企业家看到了这一点,他们没有选择对抗,而是选择了合作。

比如,中国最大的电池制造商宁德时代,直接到德国和匈牙利去建工厂,就在欧洲本土为宝马、大众这些车企生产电池。

这不仅为欧洲带来了先进的电池技术,还创造了大量的工作岗位,这就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再比如,德国大众汽车主动找到中国的小鹏汽车进行合作,花钱投资,共同开发新的电动车型。

这说明大众已经认识到自己在智能软件方面的不足,并且愿意放下身段,向新对手学习。

这才是面对挑战时最明智、最务实的态度。

说到底,全球化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都不可能关起门来自己玩。

与其相互设置壁垒,不如坐下来谈谈怎么合作,大家各自发挥长处,欧洲有品牌和制造工艺的积累,中国有电池和智能化的优势,把这些结合起来,不仅能解决眼前的困境,还能一起把全球汽车产业这块蛋糕做得更大。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