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车VS电车,未来谁能更胜一筹?

油车VS电车,未来谁能更胜一筹?-有驾
油车VS电车,未来谁能更胜一筹?-有驾

近日,汽车行业一则重磅消息引发广泛关注:奔驰突然宣布放弃2030年全面转型电动汽车的目标。这一决策犹如一颗巨石投入平静湖面,激起层层涟漪。

要知道,战略决定着公司未来的生死存亡,在电动汽车发展势头正猛的当下,德国车企为何做出这样的判断,认为未来仍是油车统治天下呢?

曾经,在全球电动汽车发展如火如荼之时,奔驰、宝马、奥迪等一众老牌车企敏锐地意识到转型的危机。为了顺应时代潮流,它们纷纷提出要在2030年前在主要市场全面转型电动汽车销售的目标。然而,近期这些车企却来了个急刹车,果断放弃了转型目标,转而选择更加稳妥的电动和燃油并行战略,简单来说就是“两条腿走路”,燃油车和电动车都不放弃。

他们为何做出这样的转变呢?

从市场数据来看,EVTank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电动汽车销售达到1823.6万辆,同比增长24.4%。其中,中国市场的表现尤为亮眼,占比高达70.5%,同比增长35.5%。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销售157.3万辆,增速放缓至7.2%;欧洲销量只有289万辆,同比还下滑了2%。全球市场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格局,尽管中国市场大幅增长,但其他市场对电动汽车的接受程度和发展速度差异巨大。

电动汽车看似是未来发展方向,但普及速度远未达到预期,需求增速甚至出现了不增反降的情况。

从德国车企自身核心竞争力来看,他们大多是百年车企,在燃油车领域拥有深厚的积累和强大的竞争优势。燃油车领域的技术、工艺、供应链等都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根本。如果让他们放弃燃油车,全面转型电动车,看似只是动力形式的改变,但实际上整个工业逻辑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德国汽车的内核,如发动机技术、底盘调校等才是他们的核心竞争力,他们并不擅长那些所谓“大冰箱、大沙发、大彩电”等表面功夫的设计。放弃自己的长处去转型,谈何容易?

德国车企对汽车制造有着深深的敬畏感。通常,德国汽车从最初的设计、研发、生产,到最终的上市销售,往往要经历长达134周的时间,约等于3年。虽然他们也在努力缩短这一周期,但与其他车企相比,速度还是相对较慢。任正非就曾说过:“世界上最好的汽车是捷达,因为德国人摸索了80年,把汽车所有bug都找了一遍,制造出的一款车,缺点就是不怎么好看。”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德国人做事严谨认真的态度。

德国人的匠心精神更是深入骨髓。

了解德国人的人都知道,他们是典型的“方脑壳”,如同理工男一般,认真、严谨、可靠、创新是他们秉持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使得他们做事节奏较慢,但慢工出细活,产品要反复打磨、精益求精。比如产品的测试会放在实验室里进行,而不是拿消费者做实验。毕竟汽车不同于手机,它关乎着人们的生命安全,必须对汽车安全和人类生命保持敬畏感。

环境保护的要求也是德国车企考虑的因素之一。

虽然电动汽车发展迅速,但电池回收技术并没有得到有效提升和改善。如果处理不好,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于是欧盟推出了一项电池法案,将碳足迹作为对产品的强制性标准,覆盖到电池的全生命周期。从2017年起,动力电池出口到欧洲必须持有“电池护照”。即使电动汽车进入欧洲市场,等电池报废之后,厂商也必须回收回去。

德国车企的这一战略转向,无疑给全球汽车行业带来了新的思考。未来汽车市场究竟会走向何方,是电动汽车全面崛起,还是燃油车继续占据主导地位,亦或是两者长期共存,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电动车的产业链是我们最好,中国电动车只有这一点领先,还有算法。

当德国、日本的车企把我们的电动车买回去一拆解发现,这些车企的优势就在于低成本生产!

于是,他们不约而同地做出战略判断,燃油车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不可替代,甚至电动汽车也可能是昙花一现,电动车不会撼动全球以燃油车为主的销售基本盘!

油车VS电车,未来谁能更胜一筹?-有驾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感谢阅读如果您觉得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点赞在看、转发分享,让更多的人受益。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