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如果您关注汽车圈,可能会发现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
围绕着小米新发布的汽车,一个听起来特别专业,叫“轮轴比”的词突然火了。
起因是一汽丰田的一位高管公开站出来说,小米汽车把这个数给算错了,而且这个概念本身在汽车行业里都站不住脚。
这一下子就热闹起来了,一边是备受瞩目的科技新贵,一边是经验老道的传统大厂,因为一个数字“3”展开了一场不大不小的争论。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是营销上的创新,还是技术上的失误?
咱们今天就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把这件事的来龙去脉聊个明白。
事情的起点,是小米汽车那场万众瞩目的发布会。
小米的创始人雷军在介绍他的第一款车小米SU7时,为了向大家展示车辆设计的优美比例,提出了“轮轴比”这个说法。
他的解释方式非常直观,他告诉大家,所谓轮轴比,就是看一辆车的前轮和后轮之间,能并排塞下几个轮胎。
紧接着,他给出了一个结论:小米SU7的轮轴比是3倍,而这个“3倍”是豪华运动型轿车的黄金比例。
这种说法一下子就抓住了大家的眼球。
对于大多数不太懂汽车设计的普通消费者来说,什么车身姿态、悬挂设计都太复杂了,但“前后轮之间能塞三个轮胎”这个画面,谁都能想象出来。
再加上“黄金比例”这个词,听起来就显得特别高级,让人觉得这车的设计肯定差不了。
可以说,小米用一个非常简单、易于传播的方式,成功地给自己的产品贴上了一个“设计优越”的标签。
发布会之后,“3倍轮轴比”这个概念迅速传播开来,甚至一些其他的汽车品牌在宣传自己的产品时,也开始提到自己的车同样拥有“3倍轮轴比”。
一时间,这个由小米“创造”出来的标准,仿佛成了衡量一辆车设计好坏的新标尺。
就在大家都在热议这个新概念的时候,一汽丰田销售公司的副总经理赵东在社交媒体上发声了,他的观点很直接,也很有力,可以说是给这股热潮泼了一盆冷水。
赵东主要指出了几个核心问题。
首先,他明确表示,在汽车工程学的专业领域里,根本就没有“轮轴比”这个官方术语。
这是一个为了营销而生造出来的词。
这就好比说,汽车行业里评价车身比例,有轴距、轮距、前后悬这些公认的参数,大家都在一个体系里对话。
小米突然拿出一个新词,等于自创了一套评价标准。
其次,也是最关键的一点,赵东认为,就算按照小米的逻辑来算,这个数也算错了。
他指出,行业内如果真要衡量车轮和轴距的关系,一个更严谨的算法应该是用车辆的“轴距”去除以“车轮的直径”。
我们不妨也来简单算一下。
公开数据显示,小米SU7的轴距是3000毫米,它配备的轮胎尺寸有多种,比如19英寸的轮胎,其直径大约在700毫米左右。
用3000除以700,得到的结果大约是4.28,这个数字明显更接近4,而不是3。
赵东还顺便提到了自家的丰田车型,算出来也基本是4左右。
那么,为什么说3倍这个比例不靠谱呢?
赵东用了一个非常生动的比喻,他说“3倍轮轴比那是拖拉机”。
这话听起来有点调侃,但背后是有道理的。
轮轴比的数值越小,就意味着相对于车轮的大小,车身的轴距越短。
什么样的车需要短轴距和大轮子?
最典型的就是农用拖拉机。
因为拖拉机需要在田间地头这种狭窄的地方频繁掉头、转弯,短轴距能带来极高的灵活性。
而我们日常驾驶的轿车,尤其是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时,更需要的是稳定性,这就要求有相对较长的轴距来保证车辆不会发飘。
所以,如果一辆乘用车的轮轴比真的做到了3,那它的行驶稳定性可能会是一个问题。
因此,赵东才会调侃说,乘用车不可能有这样的比例。
他还顺带批评了那些跟风宣传3倍轮轴比的车企,说他们就像考试抄作业,连人家的错误答案都一并抄了过去。
这场争论出来后,很多人也开始好奇,为什么小米发布会后,汽车圈里没有马上有人出来指出这个问题?
这背后可能有多重原因。
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轮轴比”这样的专业词汇,大家听个热闹,看个数字大小就行了,很少有人会去深究它到底是怎么算出来的。
厂商用“3倍黄金比”这种听起来很厉害的数字,很容易就能吸引注意力,引导舆论。
而对于行业内的专业人士来说,有些人可能觉得这只是一个营销噱头,没必要太较真,去争论反而可能给对手增加热度。
还有一些企业,尤其是同样具有互联网背景的新势力车企,可能对这种“重新定义”的营销玩法持有一种默许甚至学习的态度。
现在回过头来看整件事,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对”或“错”来评价。
这更像是一场不同理念的碰撞。
以小米为代表的科技公司,它们进入汽车行业,带来的是一套全新的互联网打法。
它们非常擅长洞察用户心理,能把复杂的专业问题,用最通俗易懂、最吸引人的方式讲给大众听。
这是一种强大的沟通能力和营销创新,它确实能帮助一个新品牌迅速建立起知名度和话题度。
而以丰田为代表的传统汽车厂商,则更强调工程上的严谨和行业内的既定标准。
他们认为,汽车作为一种关乎安全的精密工业品,任何一个概念、一个数据都应该经得起推敲,不能为了宣传而混淆视听。
这种严谨求实的精神,是百年汽车工业发展的基石。
这场“轮轴比”之争,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其实是一次很好的科普。
它告诉我们,在信息爆炸的今天,面对厂商五花八门的宣传口号和各种听起来很美的“新概念”,我们需要保持一份理性和独立的思考。
我们可以欣赏精彩的营销,但同时也要明白,营销语言不完全等同于工程事实。
一个产品的真正好坏,最终还是要靠它的实际性能、质量和可靠性来检验。
这场讨论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汽车市场的活力,新老势力的同台竞技,既有颠覆性的创新,也有对传统的坚守,这种碰撞和争鸣,最终会推动整个行业向着更健康、更透明的方向发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