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新势力卷进“三代定律”,智界S7和R7能否破局?
8月的天,上海外环高架热得像个蒸笼。早上出门,刚好碰见楼下那位开问界M8的老哥,一边擦车一边嘟囔:“这电车啊,比我以前那台油SUV还要费心。”其实,这两年新能源市场确实闹腾得很。原本“油电同价”只在A级、B级轿车里折腾,现在连家用大SUV都被拉下水了。
理想i8、乐道L90,还有问界M8纯电版轮番登场,朋友圈里晒预售单据的也多了起来。有些车型发布会还没结束就开始翻车——宣传片剪辑失误,被群友们拿来做表情包。这些热闹背后,其实是纯电技术愈发成熟,把燃油甚至混动逼到了墙角。
说到底,“冰箱彩电大沙发”这些花活儿,如今谁家没有?产品经理再会吹,也拼不过背后真金白银砸出来的研发和渠道。现在拼的是体系化能力——不是某个人拍脑袋,而是整个团队死磕三五年才磨出来点东西。
记得2015年有人打趣:燃油车=4个轮子+两排沙发,电动车=手机+两排沙发+4个轮子。当时觉得有点扯,可细想倒真有那么回事。行业内讲“三代定律”:第一代试水;第二代听用户反馈修修补补;第三代靠全公司资源上阵,用成熟供应链把成本质量卡死,然后才可能成爆款。
举例子最直观还是手机圈。当初华为P系列头几款平平无奇,到P6、P7玩起超薄机身,再到P9双摄加自研芯片,那才算站稳脚跟。同样套路搬到特斯拉身上也是一回事:Roadster就是小众玩具,到Model S/X慢慢摸索技术积累,然后Model 3一炮而红。我邻居老刘前几年还吐槽特斯拉不靠谱,现在天天在群里秀他的自动驾驶,说“比我媳妇开的都稳”。
回到国内,这波三代定律也正好落在华为自己头上。从SF5那个试水货,到初版问界M5/M7,再到去年火出圈的新M7,最后是今年呼声很高的问界M9。一套流程下来,每一步都比上一步更懂中国家庭需要啥,不只是堆配置那么简单。
聊智界品牌,今年又赶巧撞到了第三阶段节点。据说新款S7和R7要在八月小订,小区微信群已经开始讨论哪个颜色耐脏了(极光绿or罗兰紫)。不过坦白讲,这俩最近销量并不算亮眼,中大型市场对手太多,各种优惠乱飞,有人调侃买早了亏哭。不过厂家显然没打算躺平,新战略、新工厂、新团队齐上线,还专门搞独立运营架构,让销售能直接决策不用层层审批拖时间。
设计方面挺有意思,在上海和深圳各建一个中心。据说这样可以让北方南方设计师互相较劲,不至于审美疲劳。我朋友做汽车造型,说他们偶尔半夜视频会议还能吵起来,就为了灯带怎么拐弯顺不顺眼。而且深圳总部近科技圈,经常蹭一些潮流元素,比如去年底有人提议座舱氛围灯能不能像KTV一样变色闪烁……结果被工程师一句“影响安全”给怼回去了,但最后还是留了一档柔光模式,说晚上开长途不会刺眼,我试过一次,还真舒服不少,比我之前那台雅阁上的冷蓝氛围灯强多了——那个冷蓝每次让我以为仪表盘坏掉了一截似的……
再看芜湖罗兰小镇研发基地,这是学东莞松山湖那套搞法,把实验室挪近工厂方便调整。有次去参观,人家保安叔叔一本正经地指着生产线:“我们这里一分钟下一辆,你信不?”其实后来发现确实差不离,全自动冲压焊接什么AI检测全安排上,据维修技师透露,现在追溯问题比以前快多了,以前找漆面瑕疵要靠肉眼盯半天,现在直接系统报警。不过话又说回来,高度自动化也带来一个问题,就是遇到特殊故障维修反而麻烦,比如传感器失灵导致装配停线,上个月芜湖厂区就因为这个耽误过交付,好几个准业主等急眼,在群里炸锅。所以智能制造虽好,也不是万无一失,还得留点人工兜底,否则真出了岔子没人救场。
产品力这块儿,有一点挺逗:智界团队吸收了一批原先干过问界项目的人,据内部消息,他们爱总结经验教训,对售后特别敏感,经常主动联系老客户收集吐槽。“你们觉得音响低音咋样?导航卡不卡?”这种琐碎事他们愿意花精力改进,所以新版S7导航语音识别明显提升,我老婆第一次用的时候还以为后台是真人在回答她的问题……
另外还有件八卦事:星纪元E08 MPV开发组部分成员已经转岗去帮忙智界推新品,有人笑称这是抱团取暖,其实业内习惯这么流动,只要项目优先级够高,公司内部文件写明“第一优先”,资源自然往这边倾斜。至于最终效果如何,只能等上市见分晓吧!
销售服务体系变化也值得唠叨几句。今年终于把新能源公司单独拆出来管理,据说以后买卖流程会更利索,而且鸿蒙大饭店体验厅那些特色服务(比如免费咖啡、儿童娱乐区)都会同步覆盖智界。不少年轻爸妈图省心周末直接带娃过去蹭空调,看着孩子玩滑梯自己研究配置清单,比起传统4S店强太多。不过二手市场暂时没看到大量流通案例,一个原因可能就是换购周期短,还有就是目前残值评估标准各地不同,有朋友前年入手首批S7,现在准备置换却发现评估价浮动很大,他怀疑是不是因为部分冷门配置不好转手,比如选装22寸熏黑轮毂,当时看着帅气,用久发现胎噪偏大,下雨天泥巴甩得到处都是,他现在每次洗完总忍不住骂娘:“当初听销售忽悠选错啦!”
技术升级方面倒是真的舍得下本钱。从最早巨鲸800V平台,到DriveONE碳化硅动力模块,再加数字底盘iDVP平台,每次新功能基本都是智界率先吃螃蟹。我亲戚去年提的新款R7刚解锁主动弯道控制,本来他以为鸡肋,一趟沪宁高速下来才知道香在哪儿,下暴雨时候智能防滑介入明显安心不少。他笑称,以前踩刹车容易打滑,自从用了这个功能感觉像老司机附体。无麦K歌系统虽然宣传猛,但实际体验嘛……隔壁王姐反馈降噪不错,就是歌词同步偶尔延迟,她怀疑后台服务器抽风,不过官方一直没承认,说硬件端口已优化云端更新中,要耐心等等看有没有补丁推送吧!
颜色选择也是热门话题。这波极光绿外观配罗兰紫内饰,看照片挺骚气,但现实生活中怕褪色快或者二手难卖,小区停车场阿姨直言:“你们年轻人喜欢这些妖艳货,我们可欣赏不了!”当然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总归满足不同需求呗。有意思的是,新品辅助驾驶号称对标40万级别豪华SUV安全水平,但老司机李师傅表示,“啥辅助都是参考用,该踩刹该握方向盘还是不能偷懒。”他去年曾遇一次紧急变道避让施工路障,好在人反应快,否则再先进系统也救不了糊涂蛋司机……
还有传闻明年会上大型SUV R9,以及MPV新品EHV,会基于新的E0X-L平台开发。如果属实的话,那鸿蒙系基本覆盖轿车、SUV和MPV三条主线,可以理解为什么公司内部动作频繁,人马不断调整充实。但具体哪款适合普通家庭,还得结合实际需求来看,不是谁喊旗舰谁就最好使。例如南方湿热地区空调制冷效率、高速续航衰减情况,是很多媒体测评不会细讲但用户关心的小细节,我认识的一位广东网友夏季跑长途经常抱怨,“理论续航500公里,高速只剩350,多亏沿路服务区桩够密。”
故事写到这里,又想到当初大家质疑问界行吗?结果凭借改良后的M7硬生生杀出重围,如今风头盖过不少合资竞品。这波新S7/R7到底行不行,也许只有等真正交付跑上一段时间才能见分晓,就像楼下那位邻居所言:“嘴皮功夫顶不上实际体验。”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相关信息综合自虎嗅网及行业访谈整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