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万买辆5.1米的大家伙,转弯半径却比奥迪A4L还小?猛士M817这几个门道,懂行的都不说破
上周在北京胡同里碰见个场景,一辆猛士M817在两车道宽的路上,三把方向就掉过头来了。旁边那台普拉多愣是折腾了五六下。车主摇下窗说了句话:“后轮能转20度,5.2米转弯半径,比我那台A4L还灵活。”这话听着玄乎,但数据摆在那儿。
说实在的,硬派越野车这两年活得挺分裂的。销量数据显示,64.8%的车主每个月越野不超过两次,但你要问他们为啥买这车,100%会说“就图个能随时去野的底气”。这事儿挺矛盾,但又挺真实——谁不想要个既能接送孩子上学,又能周末直奔阿拉善的家伙?
猛士M817大概是琢磨透了这个心思。它那套华为乾崑智能底盘,每秒能调500次阻尼。什么概念?就是你开车过减速带,摄像头提前150米就看见了,等车轮真压上去时,悬架已经调整到最软状态。我朋友实测下来,过小区那种连环减速带,车里的咖啡杯都不带晃的。
不过真要说技术,可能还得看它那副“战甲车身”。83.2%的高强钢占比,12.48米的热成型钢,这些参数听着挺冷冰冰。但换个说法——它的车顶能扛20吨压力,相当于4台同款车压上来。去年有个测试视频,模拟大货车侧翻压车顶,变形量控制在5厘米以内,所有车门照常打开。这事儿搁在越野圈子里,算是立住了。
城市里开着5米多的大块头,最烦的就是停车、掉头。但M817那套四轮转向系统,后轮反向转20度,实际效果就是车身像缩水了一米。我见过车主发的视频,在上海那种老弄堂,一次性掉头成功率比普通越野车高82%。这功能平时或许用不上几次,但关键时刻能救命——接孩子放学遇到窄路,总不能倒车好几百米吧。
电动化这块儿,它的思路挺务实。156公里纯电续航应付市区够了,油耗控制在6.1升。更实用的是那个6千瓦外放电功能,野外露营能同时支撑电火锅和咖啡机跑8小时。数据显示91%的车主用过这功能,远比城市SUV的35%使用率高得多。这大概就是“移动营地”的意思——车不光是代步工具,还是个能源站。
有意思的是它的座舱设计。传统越野车都是大按键、硬开关,生怕你戴手套够不着。M817倒是保留了该有的物理按键,但又加了地形透视、涉水辅助这些功能。那个透视系统能把车底下的石头、沟壑扫出立体图,连深度都标得清清楚楚。虽说87%的车主每周用好几次,但我猜大部分时候是在城里过马路牙子时图个心安。
底盘用的全铝材料,簧下质量比传统钢制轻30%。这个改动带来的好处,越野时能明显感觉到——车轮贴地性好,沙地陷车几率低。盐雾测试数据显示,2000小时后部件强度衰减不到3%,钢材普遍得15%起步。西北、东北那些环境恶劣的地方,这点或许更能体现价值。
智能驾驶这块,它那套ADS 3.0搞了个“越野增强版”。能记50条越野路线,下次自动走最优轨迹;35度陡坡自动保持车速不溜车;甚至根据历史数据提示最佳涉水路径。有女车主反馈说,以前不敢单独越野,现在跟着系统提示能跑中级难度路线。这或许就是“越野平权”——把门槛降下来,让更多人能玩。
说到底,硬派越野车正在经历一轮洗牌。2025年这个细分市场渗透率才2.91%,但同比增长110.1%。猛士M817三季度卖了1892台,在新势力里算头部了。它拿了四项安全大奖,但真正让人记住的,可能还是那些细节——5.2米转弯半径、6.1升油耗、91%的外放电使用率。
数据背后藏着的,大概就是新一代越野车主的真实需求:不是每天都要翻山越岭,但得随时能走;不需要天天硬核,但该硬的时候得真硬。猛士M817这个答卷,市场似乎认了。至于值不值那30万,各位自己掂量。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