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手机的存储芯片价格翻倍,一家公司提前完成全年汽车交付目标。一边是成本高企下的涨价预警,一边是智能电车的高歌猛进——小米正站在一场前所未有的战略十字路口。
集团总裁卢伟冰近日透露,受AI驱动的高带宽内存需求激增,消费级存储成本在2025年第三季度同比暴涨超170%。为应对这一结构性冲击,小米已签订2026年全年内存供应长单,同时不排除通过产品涨价和结构升级来平滑压力。与此同时,小米汽车提前完成全年35万台交付目标,高端车型SU7 Ultra跻身50万元以上纯电轿车销量榜首,带动手机在高端市场市占率显著提升。
这看似两条平行线的业务动向,实则牵动着三种截然不同的未来判断:芯片专家看到供应链重构的必然,汽车分析师看到生态协同的曙光,而市场观察家则紧盯用户钱包的底线。
半导体行业正经历一场由AI引发的产能再分配。HBM(高带宽内存)因AI服务器需求暴增,已占据全球DRAM产能近三分之一,直接挤压消费级内存供给空间。这种结构性短缺不同于过往周期波动,意味着成本上涨具有长期性。小米提前锁定全年供应,赢得的是战略确定性——它不再会因断供而被迫降配或停产。但这并非价格保险。历史数据显示,合约价与现货价倒挂屡见不鲜,真正的风险缓释仍需依赖产品端的灵活应对。涨价,已成为可预见的选项。
汽车业务的突破,则为这场成本危机提供了缓冲空间。小米汽车不仅实现单季盈利转正,更以高端化打开品牌天花板。SU7系列吸引大量原属苹果的用户,反向赋能手机品牌价值。2025年第三季度,小米在中国4000-6000元价位段手机市占率升至18.9%,旗舰机型销量同比增长三成。这证明,“人-车-家”生态闭环正在释放协同红利。汽车不只是新业务,更是品牌升级的杠杆。
然而,消费者的耐心并非无限。尽管近半数用户理解成本推动的合理调价,仍有三成质疑是否存在过度转嫁。相较于苹果62%的高端市场份额和华为8%的稳固基本盘,小米虽以55%的增速领跑,但品牌溢价能力仍在追赶途中。涨价可以消化成本,却无法弥补忠诚度的落差。若将成本压力过度传导至终端,可能动摇其来之不易的高端化进程。
小米的真正挑战,不在于是否涨价,而在于如何让涨价被接受。它必须用更强的产品力、更透明的成本沟通和更紧密的生态体验,把一次被动的成本应对,转化为一场主动的品牌跃迁。
当芯片厂的产线为AI狂奔,当消费者的换机周期不断拉长,企业的选择从来不是简单的加减法。
真正的战略,是在风暴中造一艘能载更多人的船,而不是只给自己留一张救生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