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车展开幕,零跑携Lafa5和B10亮相人气爆棚,创始人朱江明接受央视采访讲述海外成功秘诀

慕尼黑车展一开,水泄不通的展台让我第一反应:零跑可能又赢了。这次带的是Lafa5和B10,两款定位不同,但都能在展台上吸引一大波目光。特别是看到B10的整车线条,瞬间想到,国内品牌要在欧洲攻城略地,真不是靠炒概念。

我记得一次跟修理工聊天,他说: 越老的德国人越挑剔,买车就看门道。那天我还调侃他:像零跑这样新面孔,也能赢得德国消费者,是真有两把刷子。他笑了:关键还是车子心里有底。

慕尼黑车展开幕,零跑携Lafa5和B10亮相人气爆棚,创始人朱江明接受央视采访讲述海外成功秘诀-有驾

今年九月到八月,零跑在德国卖了差不多6263台,估算每台售价1.5万欧,折合人民币差不多11万(体感/估算),这个数字不算没说的几何。更雷的是,8月德国纯电市场里,零跑异军突起,排名第一,在中国品牌里尤其出色——能闯到前列,说明它差异化做得还挺到位。我琢磨着,德国本身是造车大国,不是随便哪个品牌都能混的。零跑这个成绩,要么就是巧合,要么是实打实。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它们的销售和服务点不光多,密度也挺高。109家,年底目标120家。这个密度,换个角度想,是消费者去门店的便利性大大提升了,也更容易获得信任。

为什么零跑能从国内到欧洲?一方面是技术底子厚。你知道的:全域自研听上去很高大上,但其实就是把车用的核心技术都自己搞定。这让我想到,像我买电饭煲,品牌不断投入研发,做饭时心里就踏实。而且,他们的产品线也够丰富——A到D级、轿车、SUV、MPV一应俱全。屋里屋外,企图满足全家人换车都选零跑的愿望。

说到技术,我一直觉得自主研发比频繁合资技术包靠谱得多。像我认识个同事,车里有点小问题,听修理工说:这个零跑,是自己开发的传感器,质量控制比进口的还严。这不是随意吹牛,但确实在欧洲市场上,零跑凭借自主技术赢得了一份信任。

慕尼黑车展开幕,零跑携Lafa5和B10亮相人气爆棚,创始人朱江明接受央视采访讲述海外成功秘诀-有驾

刚刚也有个小插曲——我突然想到,不用太自满,毕竟技术再先进,也要适应欧洲那边的法规和用车惯。这点有点像我家楼上邻居,买新冰箱,说路上风大可能影响使用吧?实际上,市场是个复杂机器,没有哪个赢得可以永远滴。我猜测零跑在欧洲,可能得做的还比我想的多。

欧洲人还很讲究颜值。零跑在设计上收藏了不少奖项,比如2023年国际CMF设计奖。在德国,这样的认可其实很有份量。颜值好,才会被拉近距离。你调研一下,欧洲消费者更愿意为漂亮和品质买单?我觉得大概率是。

说到价格和成本环节。你知道,好几次我问销售:这款车日常维护贵不贵?他说:主要靠自研;配件用料讲究,保养其实不贵。估算下,百公里能跑快20元左右的,以电动车来说,这已经很划算了。而且,相比老传统品牌的一些繁琐工艺,零跑的简洁设计,反而省得多。

这里我得更正一下:我之前以为自主研发等于是技术最牛,其实呢,还是看是否真正适用市场。国内很多技术,做出来也只是样子货,需要在海外验证。零跑花了两年时间布局欧洲市场,这个快速出海节奏让我觉得,策略比技术还重要。

慕尼黑车展开幕,零跑携Lafa5和B10亮相人气爆棚,创始人朱江明接受央视采访讲述海外成功秘诀-有驾

突然间想到一个问题:欧洲市场那么多老牌,零跑凭什么能快速插入?我认为,除了技术和颜值外,还是反向合资模式的作用。原本以为车企都追求一亩三分地的合作,零跑反过来,从一卡车技术上去吸引合作伙伴。你想,能把自主技术逐步推向欧洲,像个二次出海的套路。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能不能说硬实力不只有技术,就包括策略?好比我家隔壁老板,他懂得投机取巧,懂市场,那做生意当然没死。

其实我一直觉得,中国车企能走到今天,技术自主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敢折腾,敢突破。本来,汽车行业又不是我有一万块就能做,背后就是一场玩家博弈。欧洲这边,零跑网点越多,用户体验越好,销量自然蹭蹭上涨。

未来零跑是否还能保持这个热度?我猜,或许还得看它能不能继续研发出更牛的技术,以及推出符合欧洲消费者审美的设计。顺便说一句,我注意到零跑T03厚积薄发,续航能力高,欧洲纯电车型每公里续航82欧元的排行榜里排名第一。我在想,欧洲用户会不会更在意行驶要便宜?毕竟,上涨一大堆,跑公里越便宜越划算。

慕尼黑车展开幕,零跑携Lafa5和B10亮相人气爆棚,创始人朱江明接受央视采访讲述海外成功秘诀-有驾

说到车展上的人气爆棚,我就觉得:这个市场真是有点‘套路’。到底一年多时间,零跑能卖出30多万台,已经是个不小的成绩。如今,全球出货新纪录,也算是站队欧洲的例子之一。

我没细想过的猜测,是不是零跑的成功有点像‘反向融入’文化——特别是在欧洲,强调自主和品质,比照海外合作策略更扎实。是不是这里面还藏着文化外溢的潜规则?这我不敢百分百确定。

走到这里,我的脑袋又开始转弯:接下来零跑会不会去做更高端的车?还是说,要走性价比+高技术双轮驱动?类似的问题我一直在思考。

这些细节,都在提醒我:车市场,不单纯是技术比拼,还关乎套路创新和信任。最重要的,还是那份能被欧洲消费者认可的颜值和品质。

慕尼黑车展开幕,零跑携Lafa5和B10亮相人气爆棚,创始人朱江明接受央视采访讲述海外成功秘诀-有驾

你猜,这个零跑现象会持续到什么时候?或者,第二个零跑还能不能出现?我看,就像我那邻居,喜欢看似简单的东西,实际上背后有不少套路,像极了汽车圈的套路战。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