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氪7X澳洲首周订单破千,用户考验,后续服务成焦点

要是没有亲临过澳大利亚的公路,你很难想象那种直线四百公里见不到加油站的空旷,也很难真正理解一次“订单过千”到底意味着什么。吹着海风、背着帐篷、车里孩子和狗乱成一锅粥,这就是典型的澳洲自驾,每一次出发都像是前往世界尽头。许多SUV初来乍到,最终都折戟沉沙,不是动力掉链子,就是底盘“沉不住气”。可就在最近,极氪7X首周在澳洲市场收获了超一千台预订单,消息出来那天,有汽车同行发来短信,只有一句话:“这是真正啃下了硬骨头。”

如果你是澳洲用户,你会相信一个中国新品牌吗?你会让家人、宠物、拖车全交给一辆陌生的电动车,放心地冲进荒无人烟的大地吗?这个问题很现实,也很严苛。要知道,澳洲市场一向靠得住也难打动,决不会为新潮鼓掌;在他们眼里,“出海”有时候更像“下海”——弄不好就是奔着淹死去的。

细说起来,这场极氪7X的出海战役不只是“首周订单破千”的数据比谁都好看。澳洲用户的挑剔出了名:要动力充沛,得托得动房车,路上不用担心被袋鼠追上;要底盘扎实,经得住长短途的切换,别一跨越砂石路段就响上两声;得续航和补能不焦虑,毕竟在荒野遇到“电瓶见底”,和遇到一只心情不太好的鳄鱼,危险程度半斤八两;再有,是安全和家庭体验的要求极高,从婴儿座椅到宠物空间,从后排娱乐到空气净化,每一项都要经得起推敲。在这些“硬碰硬”的标准下,绝大多数车企都是“磨刀霍霍,狼狈而归”——没几款能真正让用户掏腰包。

那么,这回极氪7X能在第一回合就斩获过千订单,值得琢磨。全栈800V架构、超快补能、宽敞空间、后排豪华、激光雷达、高阶智驾——看起来是科技词典,但落到澳洲消费者的手里,可以拆解成“开得远、用得快、坐得舒服、看得全”。说穿了,就是在他们“这就是我全家的第二个家”的苛刻标准下,7X能撑得住场子。这是用户用钱包替它投了票,而不是看一场高科技魔术表演。

在业内看来,这种首战告捷不是“运气”,更不是某种“风口奖励”。澳洲车市是全球SUV的“终极考场”,容不得一点糊弄。譬如有同行跟我说过,某年他陪客户试驾,一辆海外豪华品牌SUV在越野路段掉了链,现场还被客户分了一瓶矿泉水解渴,算是给新品牌补的一堂现实课。可极氪7X这一千多台订单,背后是本地家庭的深思熟虑——澳洲人看车,没有“冲动型入手”,试车试到你怀疑人生,才会犹豫着下单。

当然,中国智能电动车能不能在海外站稳脚跟,一直是个带争议的话题。以前总有先入为主的偏见,觉得中国品牌只能在价格上推推搡搡,最多靠低价搏一下存在感。现实呢?极氪7X的定价和配置已经靠近主流水准,结果澳洲用户不仅不“嫌贵”,反而觉得这技术和体验很有“性价比”——见怪不怪,咬咬牙就成了圈里人的新共识。倒是有位做出口的朋友自嘲:“原来最难啃的骨头是拿自家的牙啃,啃别人家的,嘴还挺香。”

冷静下来想想,这事也有点讽刺意味。我们总觉得外部环境充满不确定性,可是对澳洲消费者来说,他们只在乎产品到底行不行。没有情怀滤镜,也不会陪跑买单。谁解决了真实问题,谁就能被市场接受——哪怕你logo还有点陌生。这对还沉迷于“故事驱动”“噱头营销”那一派来说,不啻于一记闷棍:技术与口碑,才是最朴素的通行证。

当然,现实也没那么理想化。首周订单漂亮,后面还得跑完服务、供应链、售后全流程的马拉松。澳洲车型法律准入异常严格,零部件供应、维保体系、品牌口碑能不能撑到最后,这些都没人敢打包票。做中国品牌的老毛病是“起步快、冲刺猛、后劲稀松”,有多少新品牌倒在了售后和消费者教育半途不归?这不是鸡蛋里挑骨头,而是市场里每一步都算账的铁规则。我还记得有新品牌信心满满地签了大额意向单,哪知首批离合器坏了半数,后面订单顷刻成了历史笑谈。极氪7X会不会也走到这一步?既然人性和市场都不会轻易变天,谁都难把话说死。

极氪7X澳洲首周订单破千,用户考验,后续服务成焦点-有驾
极氪7X澳洲首周订单破千,用户考验,后续服务成焦点-有驾
极氪7X澳洲首周订单破千,用户考验,后续服务成焦点-有驾

最后,问题仍在空气里徘徊:优秀的中国新能源产品,能否完成“从第一单到良性循环”的升级?用户给你了一次机会,你能不能用一整个产品与服务的生态,把这份信任变成长久的依赖?毫无疑问,极氪7X打出了一记漂亮的开场,但这场与全球市场的较量才刚刚开始。真正决定胜负的,往往不是“订单破千”的欢呼,而是订单尘埃落定之后留下的静寂考场。所以,这场“出海考试”,你觉得还会有多少中国品牌交出及格甚至优秀的答卷呢?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