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汽车劫难:高管套现、车主怒维权,销量骤降异响多!

各位车友,今天咱们聊点掏心窝子的,绝对震撼!

这事儿关乎咱钱袋子,谁都不能掉以轻心!

近来理想汽车新闻缠身。

平心而论,它的外形设计确实抓人眼球,内饰也颇具格调,配置看着也挺唬人,摆明了是瞄准“家庭用车”市场。

理想汽车劫难:高管套现、车主怒维权,销量骤降异响多!-有驾

但如果徒有其表,内在却经不起推敲,那可就让人如鲠在喉了!

先说说车主们遇到的烦心事。

一位河南老哥李先生,砸下31万余元喜提理想L8 Pro,崭新的车啊!

结果才开了不到半个月,就感觉底盘要散架一般!

这并非戏言,而是李先生的原话,每次低速转弯或者踩刹车,前轮便发出刺耳的“咯噔”声,让人心惊胆战!

这样的座驾,他还敢开吗?

直接停在车库里,任它蒙尘!

莫非只有李先生一人如此不顺?

非也!

如今已有近四百名车主抱团维权,而且人数还在不断攀升。

大家反映的毛病也千差万别,但核心症结只有一个字:响!

理想汽车劫难:高管套现、车主怒维权,销量骤降异响多!-有驾

不是转向机构异响,就是制动系统异响,要么是悬挂、底盘发出怪声,总而言之,车身各处异响不断,听起来如同魔音灌耳,令人作呕!

理想的售后倒是实诚,承认是下摆臂球头存在瑕疵,并承诺免费更换部件。

然而车主们也不是任人摆布的木偶,换个零件就万事大吉了?

耽误工作的时间成本谁来补偿?

车辆因维修造成的价值折损又该如何计算?

由此带来的精神打击又该如何抚慰?

咱们老百姓挣点血汗钱容易吗?

此事,理想难道是初犯?

早前,理想ONE就因类似隐患召回过万余辆汽车。

结果怎样?

新款车型依旧未能幸免,这不禁让人质疑,理想在品质把控上是否过于乐观,把消费者的信任视作轻鸿!

再来看高管减持股份一事。

理想汽车劫难:高管套现、车主怒维权,销量骤降异响多!-有驾

六月底,主管销售和服务的高级副总裁邹良军抛售10万股,进账140万美元;六月中旬,技术负责人谢炎套现12万股,收入166万美元。

这二人加起来,总共卷走了近2200万人民币!

箇中玄机,耐人寻味。

一位主抓销售,一位掌管技术,都曾是华为的干将,股票到手就迫不及待地抛售,步调高度一致。

这难免让人浮想联翩,他们是否提前知晓了什么内情?

又或者对理想的未来前景缺乏信心?

更令人隐隐不安的是,理想的销售数据也在下滑。

六月仅售出3.63万辆,同比跌幅达24%。

上半年累计交付20.39万辆,增速仅剩7.8%。

这与年初那份雄心勃勃的规划,简直是天壤之别!

年初,理想何等意气风发,高调宣称要卖出80万辆。

可实际情况呢?

理想汽车劫难:高管套现、车主怒维权,销量骤降异响多!-有驾

三月底下调至56万至64万辆,六月再次腰斩至48万辆。

这目标一降再降,宛如股市断崖式下跌,一泻千里!

更让人难堪的是,理想在高端市场也开始呈现颓势。

L9这款寄予厚望的车型,却被问界M9迎头赶超。

现在L8加上L9的销量总和,也难以匹敌问界M9,这让理想颜面何存?

赛力斯的毛利率一路高歌猛进,理想的毛利率却每况愈下。

纯电SUV i8拖延至七月底才姗姗来迟,i9更是要等到九月才能与消费者见面,这段时间白白拱手让出了市场份额。

这理想,莫非是遭遇了“屋漏偏逢连夜雨”?

高层忙着套现离场,车主忙着四处奔走维权,市场销售连连败退,这三件事交织在一起,无异于一场“理想”的劫难!

在把车卖给用户之前,管理层率先清空自己手中的股票;车辆出现故障,首先提出免费更换零件,后续赔偿再慢慢商榷;销售指标无法达成,就一再降低目标数值,之后继续推出新款车型。

这一系列操作,消耗殆尽的,是用户的资金、耐心和信任。

“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 这样的短视行为,终将自食其果。

理想汽车劫难:高管套现、车主怒维权,销量骤降异响多!-有驾

摆在理想眼下的,是三座大山:纯电战略推进迟缓,增程式车型遭遇强劲对手,组织架构调整过于频繁。

正如《韩非子·亡征》所言:“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 任何一个环节崩坏,都可能引发全局性的溃败。

与其急于推出新车,不如先安抚好现有车主,填补高管减持留下的资金窟窿,否则再华丽的发布会也无力回天。

这个道理,不言自明!

究其根本,理想当今的窘境,也是诸多造车新势力普遍存在的通病。

过度追逐增长速度,却忽略了产品本身;过分看重营销宣传,却漠视了用户实际体验;过度依赖资本运作,却违背了市场客观规律。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太过激进,往往会适得其反。

汽车不是一次性消费品,而是需要长期使用的大宗商品。

质量不行,口碑崩塌,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不论是理想,还是其他汽车厂商,都该认真反思,究竟应该将用户置于何地?

又该将产品质量置于何地?

又该将长远发展置于何地?

理想的创始人李想曾说过一句豪言壮语:“我们要成为中国最出色的汽车企业”。

如今看来,要实现这一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那么,各位车友,你们认为理想是否还有机会绝处逢生?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